報軍部將官會長及義兵召募戰亡烈行人題目
營將洪楗 籌策無遺壁壘變彩共圍城不以親辭能援兩人
搏虎之喩卽其地除視戎務始展千里伏驥之志
前營將韓澤履 始若恬然無事竟乃奮不爲顧帶兼符往盡
慰撫宜酬以功積苦兵遽以病遞咸惜其去
中軍朴鳳鎭 處事堅確操心忠勤收散卒於禮山之失利潰
圍獨出作先鋒於海城之得捷讓功不居
別軍官李周承 優有幹略夙著聞望布諭 鄭基璜 始爲儒長克鎭胥動之訛晩署佐幕終建屢捷之功 宋台顯 備諳戎務兼有果敢之勇克勤王事不辭赴蹈之難
崔洛圭 群策畢擧幕府之屬咸推綜詳公幹句當郡邑之士 參謀官徐相臣 强應幕署若將浼於高士默運帷籌如見圖 鄭翰朝 偵探賊情內資譏捕之方倡率儒軍外爲聲援之勢
朴鴻陽 赳武幹局詗賊密機躬行偵察獨賢勞於三旬首先 韓應俊 精通兵學旌旗變一時之彩强役病軀風露積半年 張定植 筭無遺策畫若合符捐財助需軍中免呼庚之歎傳 李鍾遠 倡儒會而傳檄傍郡之衆無不響應斷津路而沈船 李斗鍾 應幕署而運智贊畫常出萬全聞城危而募義赴援 從事官尹滋赫 顧彼兩湖之交匪徒最繁獨以一布之士奮 趙鍾世 言若不出口贊戎籌而先決勝敗較如示諸掌偵賊 表龜錫 出義助餉罄缻罌而無餘署名佐幕冒矢石而有勞
餉官李奎承 量入爲出實有良婦之手每食必飽深得衆軍 營繕張永植 一城之家待以擧火五陣之兵未嘗知寒
五陣領官金商範等 廵哨軍官李錫範 指揮寡弱之衆獨抗强敵身經大小之戰 譏校金錫敎 譏詗甚密透得鉤鉅之術艱險不避縛致漏網 修城監官崔東薰等 繕械監官李膺老 長於鞱鈐之班僚屬咸推鍊達蕫以工冶 戶長金寬燮 襲七孝家庭之訓忠可移於服三旬戰陣之勞 記官李鍾應 斥邪術而防微自任頭吏之責贊戎務而應變 刑吏崔學淵 公移之應接通敏獨任賢勞俘讞之詞理條暢 洪州都會長鄭憲朝 晠代耆紳多士領袖尊兼三達衆望夙 儒會長金世熙等 金福東 七十翁何所求惟知死國之爲忠千萬人吾可往獨 德沔唐洪寬厚海瑞泰尹善稷 迨六邑之曠官騷訛竟難底 農堡長閔岐鎬等 召募官李章珪 實多積勞合有施賞揭義旗而徵勇咸稱召 義兵將李時宇 辭官居家倡義募勇傾家財不絶其餉屯住 戰亡人金秉暾 心殫籌畫首捷戰功能使人從而赴死推其 李昌旭 援桴鼓而與卒幾勞中權之久任衽金革而赴敵乃 朱弘燮兄弟 一死輕而刃蹈不顧身不顧家雙魂招而綏復 韓基慶 志旣夙成寔孔融就獄之年勇能自奮得汪錡衛社 洪敬厚 視賊如無雖千萬必往得人之力與十二同死
李鍾國 統領儒軍仡仡爲百夫之長勇赴賊陣斷斷以一死 申泰鳳 彼丱童兮欲賈餘勇格鬪力盡以凶徒而亦壯其義 金啓連等 節義劉基錫 疾惡如讎久蓄群醜之憾臨難無苟先遭凶鋒 黃鍾元金商燁 以儒長而逢彼之怒甘心欲殺抗賊魁而視 金命璜父子 辦一死而不悔是父是子炳雙節而可尙曰忠 宋鳳勳夫妻 共死生而不離其官爲吏盡忠具襲斂而安厝 吳景根等 烈女李氏鄭氏 念舅姑之終養無恃忍三年城崩之慟恥狂
面倡儒會敵彼强賊奮不顧身
皆稱廉平
於婦人
追捕慴盜跡於一省
之苦
檄募旅境內無査丁之勞
隣省之賊莫能飛渡
自當一隊
身先起倡列邑之儒會靡然恐後導出境之官軍莫不爭先
情而備諳要害
之歡
生蝨閱三冬而不遑寢處
屢獲全勝
之魁
固扃鐍而待暴一夫當萬夫莫開
之役器械無不精利
身以先之
實多足兵之謀
必覈賊情
有所屬倡會一鄕士氣賴以始振
懷憂國奉公之心同氣而同聲倡爲衛正斥邪之擧
先倡儒而赴難
定得二士而導民頑蠢始知向背
乃干敹乃冑聞警急而奮必先驅
募之盡職收署帖而還分可惜出處之無名
之兵感而服從捕劇賊必當於罪離散之民恃以安集
膽略欲與賊誓不俱生竟以身殞
能北首而爭先
難爲兄難爲弟
之名
之志
標識收瘞
睢陽之危
之毒
吾之舌大罵有聲
曰孝
於家有妻且賢
殞生
賊之悖褻流言決一生矢死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