닫기

연락처
기념재단
TEL. 063-530-9400
박물관
TEL. 063-530-9405
기념관
TEL. 063-530-9451
Fax.
063-538-2893
E-mail.
1894@1894.or.kr

동학농민혁명기념재단 사료 아카이브 로고

SITEMAP 전체메뉴

1차 사료

사람이 하늘이 되고 하늘이 사람이 되는 살맛나는 세상
甲午日記 갑오일기
일러두기

秋七月淸將聶志超將兵六千來宿新塘大掠入▣▣
淸倭相戰淸軍乏藥鐵直走忠州忠州民居一夜盡散
各自圖生牧使適俱米醬以待淸軍淸軍聞倭在忠州 近境忽攻▣入新塘市凡六十我同居民一人直入軍中
橫行一無禁者其軍事可知軍兵散入人家掠取牛隻鷄
者斗米尺布及至南苽蒜椒等物蕩盡無餘居民大
失望問將向阿那曰今入北道原山與袁大人會聽其
指揮別有異圖云云自是人民嗷嗷不事産業方以類
聚盡日說話無非淸倭▣或有經營産業者則輒以
亂離之世何必乃爾一無長久之計但以姑息過去
噫民爲邦本本固邦寧今根本一擾便有朽索馭馬
之象誰悲歎窮廬將無補於萬一亦不無志大才少
恨爾○淸兵入新塘有人脫其馬勒放於山谷自謂
妙策矣旣而淸兵數十▣▣欲拿竟無如何遂放銃
殺之其用心如此或問淸人援朝鮮必無掠奪之理
而今乃爾耶淸人曰大軍之▣元有掠盜且此軍嘗
破海▣賊降之故如此云云是▣人心未定見疑而 直走訛言大熾憑虛而益張本邑東西居民亦聚黨
數百號曰東學吏相往來見事風生彼黨嘗會三十
餘人往于其黨家有人見之直走還家先避妻子産
物傍人則不究其眞僞亦如之遂一傳二傳流言後
有黨賊四五百名鱗次大▣而來於是人心扇動村
村搔擾此所謂一犬吠形衆犬吠聲者也其後詳探
則自京以下率皆虛驚云無乃眞驚之端耶○忠州
邑倅以米麥補淸兵過蔽且奉關于下新令募民諭
之曰自今秋汝所作農分半納國其無徵稅之法又
曰謂倭酋大日本大皇帝朝鮮亦加大字廢王號稱
皇帝分半法從倭之請也以此養兵頒祿國富兵强無過於此初倭國出此令怨讟盈路一年之間殺人十
餘車竟行之云日本朝鮮加大字稱皇帝蓋倭欲以朝鮮不屬淸故也後分米▣…▣

十一日乙酉讀樗軒先祖文集

惟我十四代祖樗軒文康公生永樂乙未冬十月丁丑 議政公晩無子禱於三角山公生之前夕議政公適直禁
省夢白龍拆大石躍出出而飛▣覺則舍人走報生男其
諱蓋以此也公生而有靑胞裹之旣剖之則肌膚甚
黑骨節麤踈遍身有毛夫人▣氏謂爲不祥將棄
之議政公見之大喜曰眞奇男也不棄臀上有黑文
大如手隱隱如龜形將有喜▣夢臀龜必繞身行動
稍長狀貌奇偉氣度寬洪好學不倦及爲黃海監司
上幸本道公於道界迎 駕扈從至平安境而還 上
初欲遍巡沿江諸▣無何 大駕遂廻事出倉卒吏
民顚倒而公能從容處置竟無欠事 上初入黃海
界 上召公謂曰向於卿道適意巡遊及到平安事
大相反玆不久留促駕以還卿安我廻程如是之疾
亦有何等政治使我安心至此因▣戲曰道主雖厚
我然以有我土地故也何喜之有遂大歎一日 引 見公謂臨瀛君曰李某當飮何等酒器李某大飮無
量人也當飮以大器 上曰君誤也予所問者非不
知李某之酒量李某方應接我等若飮以大器主人
醉倒客何賴焉遂賜鞍馬大加褒賞他日見公必顧
謂 中宮曰此是昔日西巡時黃海道觀察使辛巳
夏拜司憲府大司憲先是憲府以言事失誤多見貶
黜及公長府論議侃侃慨然有振起頹綱之志一日
疏劾一大臣貪汚不法狀詞甚激切疏上 上歎賞
無已旣見公 命進爵降御榻握公手曰向使前任
是職者皆如卿予雖欲貶之得乎因以其疏示左右
曰此李某疏也今不得庇護某矣卽 允之時參校
裵孟厚聯魁生員進士兩榜 上召公謂曰裵某亦
可爲三壯元乎公對曰若孟厚文章有餘亦可爲矣
上嘆曰卿自以能文章爲三壯元耶旣而孟厚竟居榜 尾 上戲謂公曰果若卿言孟厚不及公遠矣辛卯春▣
佐理功 賜純誠佐理功臣 敎書略曰輸誠委質臣子
所以事君崇德報功君上所以御下此實天下之通
誼有國之令規也惟卿識度恢弘性稟英特精硏性
理之學道本有源發揮文章之才手下無敵聯魁三
榜擅名一時首選入於鑾波久侍從於經幄實爲經
綸之▣器非止詞華之淺名多所歷揚蔚有聲望出
按面方則鱞寡懷惠入判▣▣則奸▣悚蹙偉然弼
亮之謀允矣巖廊之器顧予忡眇獲守丕基念國家
▣▣之由實卿功篤樂之賴惟嘉績之旣懋豈褒律
之敢稽世祖嘗謂公曰何再三勳盟一不得▣乎然
卿必爲他日功臣至是果驗丁酉二月初八日丁丑
公卒享年六十三公天資寬雅秉心堅確平居無疾
言遽色子孫雖有過失略不以聲色加之性又剛正 無區區干▣嘗▣子弟▣▣▣子弟年少氣銳乍得
美官便挾父兄勢不謹守官職遂犯那憲貽憂父兄
甚不可也汝曹當謹學立身以憂無乃父兄可也公
性剛毅嚴重親朋終日戲談未嘗干以世事平生之
志以淸愼自許不治産業訓子弟▣以見金如石故
雖位極人臣身沒之日斂殯諸事尙有不贍然性本
慈詳宗族之有貧乏者一皆▣之有妹家貧早沒收
其二女養于家及長婚嫁一如親子▣掌令公世世
祖朝殿講通書特 命除職公進曰此兒年初時方
擧▣不宜任職廢業願勿授之 世祖曰如其有▣
公務之暇足以讀書竟除圜丘署錄事公猶不說公
識見高明議論經據其處事決疑確然有不可撓者
世祖嘗謂公曰五百年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出所
謂名世非卿而誰公避席叩頭曰如臣之愚豈敢當 此若然則卿必命世才也公以臣不▣謬蒙聖知恩寵至▣
末由圖報然過誤之失則臣未可必心知其非而敢爲之臣
實不敢公於技藝無所不通晩習弓矢亦有可觀
世祖嘗閱武於效立▣的百步之外 命公與洪允
成爲耦公三發▣中 上曰允成以武自多今乃爾
耶予與李某耦射以▣允成之恥公亦無所負 世
祖大加嘆賞曰不圖儒▣之至於斯也 命帥司僕
睿宗卽位之後崇孺右文留意興學特 命公與二三
孺老輪坐成均奬勵儒生公承 命自以育才爲己
任雖不煩敎誨而薰陶漸漬人才輩出文風稍振晩
年祿崇官聞惟以詩酒自誤家北碧松亭上洞壑深
幽溪澗淸冷每良辰吉日與洞中諸老策杖徐步或
詠或觴日暮醉還人望見者皆以爲神仙云又於園
中鑿池種蓮其中構亭其上傍植花卉名曰戒溢亭 岸幘宴坐日夕嘯詠消遣世慮公之所以福祿終天
人無閒言者未嘗不以戒溢而致之也歷事五朝凡
三十七年勤謹守法未有過失終身無一事爲法司
所糾人亦不得搆以爲是非眞有德君子也

▣(十)二日丙戌聞新法

初袁大人有故還國淸大都督李弘張之姪婦日本
倭酋之姪女也袁大人爲弘張幕下受其節度袁
大人討倭兵少不能克遂電報于都督曰朝鮮燕京
之要衝失此則不利於京請加兵討之弘張以其姪
婦故報曰兵不在多顧方略何如耳終無加意袁大
人遂電報于政府政府命弘張加兵弘張遂搆袁
以告於是淸皇大怒遣廉察使探之曰曲在李都督
斬之曲在袁大人亦斬之袁大人聞命卽赴是日倭
犯闕見奪兵器幽 殿下深宮國太公名雖主張頷 之而已倭更國法其曰嫡妾俱無子女則立後以正
父子之倫也其曰男女不早婚以絶夭折之萌也孀
婦之欲去者去之不去者亦終其節以開和氣之端
也禁賣人之法以示貴人之意也無論班常有才則
登庸以盡人才之用也賦稅加結一年國用使不逾
三百萬變衣制士則㓒笠絲帶周衣而已祭以道袍
其節目大槪如斯聞之令人痛嘆也

十三日丁亥有人自嶺南而來

忠州渴馬谷李生者嘗賣筆次自嶺南來問那上所
聞見如何曰大丘一境亦大旱畓不移秧者十四五
至聞慶倭漢幾千名陣于陳安買牛▣十餘匹尙傚
價售之至於流水飮之亦償錢往之裸體闖入人家
主人怒罵則由人乃王亦入我掌握中況爾等乎居 民離散及至夜寐之時散上峰頭或宿或▣朝乃復
聚其情狀如此人不可測見電木鐵索不質襆問無
乃太弱乎曰雖弱可待三月問何必三月乎曰三月
之內事可知矣復何問乎倭自出朝鮮周行八道凡
道路山川皆記又務學語每與人酬酢聞異語則輒
記之以別方言每至城邑上高峰以琉璃鏡向城印
之便畫出那城邑凡在城內花柳人物無一舛錯遺
漏及如廁女子放糞歸路加足堂上兩手縛袴之狀
亦畫出之其造化之變自天皇氏以來所未聞也陳
安之境玩倭來者萬餘人諸人曰今之亂離可謂別
亂離也有玩亂離者有賣身代戰者良可笑也初討完城
首選負商▣鈔者買人代戰故及之

十四日戊子洞中諸人觀民堡處

一月之內人心世態大異前日官衙之內雜技亂▣人 牧不禁山內東徒有衆千數聲言將勳倭漢之徒徧滿
近境比居諸洞處處定堡此洞亦定堡於北山之上其山
高險皆云一夫荷戟萬夫莫當○初 上遣招討使
洪啓薰討完盜招討使暗遣細作入盜中覸
之首魁忽下令皆着黃巾而已一齊皆着細作無巾
首魁謂曰汝往告爾主將更勿用奸謀招討使授黃
巾又遣之首魁又下令皆着靑巾下卒如其言細作
無靑巾首魁曰我不殺汝歸之汝告汝主更學兵書
而來招討使遂用他策討平之竟不捕魁暗持溝壑
死者頭狀啓謂斬魁首其兵丁掠其婦女銀環滿貫
腰帶上京全羅一道先爲賊所掠又爲兵丁所掠搔
然如掃因未落種遂相爲盜蚕食▣上云云○時淸
將▣人騎馬過水回市倭徒見而追之淸將加鞭飛
也似走之卽伏追田穀中放銃中於其股淸將卽以 劍末衝出疾馳而去云野人又說袁大人直走東萊
破倭關聞慶倭陣忽解去此孫臏走魏之計彌延
卽而姑未知也

十五日己丑丹陽池喪人到書社

池喪人者源永之父也源永者省齋門人也頗有才
能爲文又明筭數解五六章數凡九章一曰方田二曰粟米三曰衰分四曰文廣
五曰商功六曰均輸七曰盈▣八曰方程
量衡及度智分甚明不差豪釐
筭學指南曰黃鍾生量黃鍾之管其長廣容秬黍中者一千二百粒爲一勺十勺爲合十合爲升
十升爲斗十斗爲斛黃鍾生衡黃鍾所容千二百黍爲勺重十二銖(百黍)兩勺二十四銖爲兩十六兩爲斤
▣十斤爲鈞四鈞爲石黃鍾生度黃鍾之管▣長積秬黍中者九十粒一粒爲一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
十尺爲丈十丈爲畝
或問吾兄擅名孺林膾炙人口若是其早
達乎源永曰惡是何言也顧余不才所以浪得虛名
者無他早受家庭之訓五歲初受千文終日讀之自
不厭焉如飢食渴飮而欲罷不能七八歲略通文理 自是以後水湧山出無所壅遏因此涉獵經史故
人以此謂之有才實無拔萃之才也至是其父至
書社論當世曰我朝鮮雖稱東夷自古崇尙禮義
故孔子欲居九夷乘桴浮海皆指謂朝鮮也而至我
朝禮樂文物盡善盡美無以復加矣今如彼其柔弱
受制於人者無他焉仁故義之餘其蔽也柔弱形罰
之餘其蔽也暴惡故周以柔弱亡秦以暴惡滅此古
今之通誼也且四夷之中莫强於朝鮮方其强也雖
隋煬帝之威勢唐太宗之英武莫能得意至於今反
困於蕞爾日本幺麽倭漢之手豈不哀哉此莫非不
用人才之致也然今雖有孔明亦末如之何爾何則
夫勵精於可爲不可爲之時則天欲扶持全安可不
於亡今之大否實由於年前撤皇廟罷書
院之時也嗚呼孔明未能統一天下當是時豈有加 於孔明者乎以天下之大才遇天下之英主行天下
之大義未能號令天下何哉天運也去英雄無勢之
故也況今無其主無其臣又當氣數之所關乎以此
言之今雖有孔明▣無▣之何云爾

十六日庚寅見六月二十七日文籍

破各司官名只以衙門名之內務衙門戶曹等屬度
支衙門刑漢義禁左右捕㕔學務衙門各國學語議
政府吏曹外務衙門各國事務軍務衙門兵曹屬工
務衙門器械典圜等屬農商衙門田畓▣務又有
條目一特命全權大臣于列國布示朝鮮自獨主事
一廢光緖年號初建年號事一廢文武官尊卑之列
只依品堦事一收賭賂行施索私官物且無控無辜
及無論捕捉人于官府私家以重勘事一廢父母妻
子兄弟親戚知舊間連坐事一改居喪之制雖居喪 中不妨執行公私事一廢僧侶入城之禁一凡係經國
之事雖賤民苟有意見者宜上書▣國機面論事一
衣制依甲申例尙黑袁大人討朝鮮詩曰爾本
無家依我屋我屋旣依穿鑿何固知爾本無他計我
家傾時爾無家顧爾蒼生聽我說紛紛疑懼欲何之
紛紛道路非仙界處處名區世亦知死病其何傷水
土生方無奈有寒飢在軍日聽東西事渠自遑遑作
亂離○定配所閔致憲洪原泳駿荏子島應植古今
島炯植鹿島金世基英陽放四凶○是日▣谷申先
生載苽一馱換麥九斗而去監役宅送京下隷回來
聞他注書宅離京五十里許豐壤姑爲留居而屬者
七十餘家眷一日所食七八斗注書丈督送下隷曰
今此事變難測未知俄傾之間如何耳自京下札皆
云未知何日更邇書▣眞箇落淚處也

十七日辛卯族人平叔▣▣還家

先是平叔隨其兄紀仲讀于聖注菴至是有故還家
雖餘三日書云

十八日壬辰▣從鄭雲南來

疇昔族兄敬安▣世擾往于德▣因去▣峴見其從
妹夫鄭雲南遂相伴而來鄭友景五亦來景五雲南
之族兄佳▣之▣兄之姑夫也大家三從姪之妻▣
▣大機苽葛之友也今雖衰麻中欲▣▣其妹而來
余往弔焉景五曰雖居喪中亂離前欲▣見妹而▣
余曰今時事叵測正是骨肉▣相別之秋也
執喪出入少節也骨肉▣情天理也與其▣▣禮而
伸人情寧違禮伸情也何▣乎

二十日甲午紀仲自聖注菴還家

夏間著小學箚記是作書與諸僧與福坪鄭▣翰 炭枝任銀弋談論古之創擧中興之主至淸▣▣
又及當世論天下大勢其風流高致頗有可觀矣
云○是日聞安保有倭陣六七百名而自東來下者
連亘至京往往相泣意彼徒逢其故鄕來者思其父
妻子故也噫兵死地也而彼覬覦我國土地萬里海
路濱死艱渡仰關建屋欲爲長久之計然則我國終
爲▣衽削髮乎曰有不然者凡在我國雖五尺童皆
於倭漢疾之欲啖其肉是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未聞失民心而得國也以欲噬之民驅之
其誰與哉況我國以禮義之邦▣▣倭國方無是理
終當天下豪傑竝起劌盡烕之無遺▣…▣矣

二十三日丙申東學徒會于新塘

時東學大熾鄕黨居民無不新入報怨徵錢如意▣
致甚者至脫陰囊彼之▣▣日用應接之際每每告 其所謂初學文侍天主造入▣之永世不忘萬▣如願爲大降▣十八字
後丹陽李正儀欲討東而見敗忠州徐相懋倡議頗有功然大抵倭惟散之前李正儀武科初從討完賊者後丙申▣余知之交
天至於咳嗽放溺登溷等事亦告之或用術時則輒
咀呪又善躍如蛙最爲壯觀號曰降神見腰下皆佩奠乃牌其新
入者必執贄其所相稱必曰接長其弟子問於先生
曰爲此何如曰可保一家又問久久只爲躍技乎曰
孰習初學文母獵登後有五技從此誨之▣以此扇
動蠢民山內山外凡六千人蓋漢末張角張魯之類
也至是三百人會于新塘市人不敢仰視皆屛息慴
伏或問滋味何如曰頓無滋味又問學得幾件技曰
姑未學未見而先生云先學五技然後及於他未知
何如爾蓋爲此者富者破財貧者得食初湖南徒多
聚及久去者日以百數來者日以十數云

二十四日丁酉見紀仲贈聖注菴書諸僧

月岳之北有大德山峯秀而谷深草木
叢籠其中有一小菴名則曰聖注菴也余嘗於庚 寅冬因歷路一觀而愛其蕭灑安適有遊廬之願
而未遂矣今夏偶逢好主人
普門與李君及執友一人童子二人來避暑焉應權
瓊鎬二僧亦本居而同住者也於是患群居而易亂
期相資而有益令去其嬉戲爭競之習而各以文字
從事焉日夕之頃誦讀之聲頗洋洋可聞矣然久而
相熟繩約稍解日用應接之際或不能相▣余時說
交道而諭之論事理而分之則皆聽受而釋然無復
疑阻之色何其入言之易也蓋三人者本皆善男子
也或幼而誤路或長而失所流落沙門而無以善道
告之者故因就曠蕩致有此失也噫天生斯民莫不
有秉彝好德之良心人不自知而汩沒如此若因其
已能而自致其力則無求於人而不難乎作好人也
凡與人之道貴其能忍而已彼一言而怒目相加一 事而積時不平者皆不相忍之致也古人云唾面則
待其乾如此人其用心之寬洪爲如何哉人能以此
接人能以此接人非徒不亂亦將敬事而相輔矣諸
人當深思之也余於數月之間察其心通其情可謂
熟矣相別之際若無一言之贈則亦非相親之故玆
致勸勉焉若因此着力得至於棄異而反經背暗而
向明則是所區區之望也愚按此一篇止於七節而其命脈▣通勸勉之意極
矣蓋群居易亂相資有益▣一篇之綱領而其下忍字乃所以不亂有益之致也故第六節非徒不亂亦
將敬事而相輔一言應易亂相資一言是乃屬文之妙也或觀他人屬文有花而不實實而不熟者抑▣
若是其難乎紀仲嘗謂我曰屬文必如昌藜乃可也昌藜之文讀之令人不厭蓋其自有元氣渾渾乎其
未易矣譬如沃土中好箇底竹莖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挺然而上不可遏他盛壯之氣也六一之文姸
美百態如美花草於春風和氣中做出爛熳之色其形形色色千萬軟態見者自有可愛之心南豊之文
回護奇險令人心苦如屈曲古木立於瘠薄層壁之上雖欲攀登着不得矣吾必曰諸家文皆在昌藜範▣
之內云爾

二十五日戊戌聞淸人與倭戰於平壤

初上以金晩植爲平壤監司率上京西兵汝其下去
至境西民拒之曰此監司出自倭手不可爲我監司
遂不納謂本伯閔秉錫曰願閤下不動下所稟白只
頷之於是皆勇猛奮躍相謂曰不關勅之有無平安
一境倭漢盡烕無遺卽以石戰箕民以西方金氣生
其幼而長也必懸石於戶出入使擊顙稍長剛於金
石彈於木則寧木破而頭不傷及長强悍無比慣
於石戰其於相彈時則必纏頭束脛而對戰謂敵曰
中眉聞則如言中胸則又不差其手法如此故視死
尋常必勝爲心却不意一作見負於人昔栗谷嘗曰
兵用西北蓋以此也今與倭誓死爲戰時淸人適出
合勢抗倭或勝或負倭欲與淸開和淸人不許○初
閔秉錫爲箕伯也折節讀書聞田愚好學執贄答書 曰受之則傷廉却之則不恭云云於是平安一境彬
彬多文學之士聞於八道且治民如法一不犯贓西
民安堵蓋其意以閔氏勢傾中外▣恐禍及己以書
自▣及閔氏敗獨免配▣此亦恐懼者歟氣勝然唐
之武攸緖罔專美於前矣○有人見東萊鬱山倭率
妻子避亂者▣▣問曰何爲捨汝國而避亂於亂國
乎倭曰今我國發兵攻淸人其數未知幾千萬若入
本國則必充軍丁矣庸有免乎以避亂至此云云○
初國太公監國人望其有爲矣旣而所用皆不才而
喜怒爲賞罰向背爲黜陟八道邑倅一齊皆遞皆選
用阿好姻婭人民大失望而有識皆知其不能爲也
倭酋大鳥圭介將米油之圍積宮闕間雜乾草及聞
平壤擾亂悉衆赴之在京者不多圭介但守闕而已
安東屠牛坦起義兵歸者日益多屠牛坦曰若 我爲盟主人必不信矣有才略可爲此盟主者乎吾
必尊之遂會衆約曰若淸兵長驅至京
追奔逐北倭必踰鳥嶺而奔矣我兵邀之急擊殺之
且曰凡倭或入安東境則一一殺之何如衆應曰諾

▣(二)十六日己亥摘綿花有感時物之變
是日摘綿花日暮乃還夫此田不甚瘠薄故雖今
年大旱至今猶有摘花也此綿花耕於三月十八日
至今日凡一百三十四日也暗想昔者耕播之日正
如昨日之事而今乃摘花噫歲月之不待人固如是
乎故善人爲善惟日不足惡人爲惡亦惟日不足良
有以也蓋善人爲善惟日不足者憂其人生之不幾
益思爲善故雞鳴孜孜惡人爲惡亦惟日不足者嘆
其人生之不幾乃曰一日難再盛年不重遂入放蕩
之境其所以憂嘆雖同而乃所以善惡遠矣哉

警發篇

昔陶侃嘗語人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衆人當
惜分陰豈可但邈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
是自棄也故其事業正氣昭然見於史冊百世之下
見者無不警發若陶公者可謂生益死聞不空生天
地間者也趙重峰中夜嘆曰天生男子夫豈偶然哉
故其忠義之心貫乎日月激萬代之忠臣義士若趙
公者可謂不偶然者也余族人紀仲又嘗言曰夫人
之所以與物大異者稟五行精英之氣存仁義禮
智之性一生於天地間者也豈有再生之理以一生
之身安可虛度一生間歲月乎古之君子有見於此
故其生也有所爲其死也有所聞此天之生人本意
也人之生世之本分也衆人蚩蚩以精英之氣一生
之身過一生之間其生也無所爲其死也無所聞 此是天地間一行尸走鬼爾豈有天之生人之本
意人之生世之本分也哉故此脩身勤學兢兢業業
惟日不足若紀仲者可謂一生間有所爲者也
嗚呼此諸君子者皆能言顧行行顧言於省察
之功學問之道不有愧於古人矣余本才鈍氣
濁又爲物欲之所蔽今日所聞明日難記朝欲有爲
暮已解散自知柔弱惛愚無所成就然所可望於萬
一者要在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此一節之▣夫也若
曰吾身不能居仁由義力不足而自畫則是又一冉
有之同等人也孔子所謂▣如之何者也孟子所以
哀哉之歎也然則人生斯世其事多矣若夫以眇然
稊米之身受天之明命存其▣養其性及其久也綽
綽然囂囂然雖繫馬千馹附之韓魏自視欿然是乃
富貴不淫貧賤不移之謂也其生色也▣面盎背耳 目手足不言而喩人之膏粱文繡無所願焉此則聖
人之能事也若夫以聦明才智立聖王之朝論道經
邦如魚得水如雲從龍選賢拔尤宣暢鬱湮摠天下
之智以助聦明順天下之心以施敎令則何有不從
孰能爲亂然▣以破姦軌之膽德敎以洽衆庶之心
是則堯舜其君民者也此則天民之能事也若夫以
踈放不羈遺落世事決然捨去求天下之壯觀探大
禹之古跡覓子長之遺蹤慨然想見千萬古千萬人
之往跡遺墟以快闊吾之心目以灑落吾之胸衿此
亦大丈夫之能事也噫人生斯世如彼其多事而彼
汩沒鄙陋役使形氣一向尋覓穩便之地沒世無
聞知而不悔焉是乃與物爲異而與物同歸也與草
木爲異而與草木同腐也豈不哀哉夫非常之事 非常人之所爲也不可彊爲之然亦不可推與別人
自處下等地位也自非下愚則猶能變愚爲智也故
其故何哉栗谷曰人之容貌不可變醜爲姸膂力不
可變弱爲强形體不可變短爲長此則已定分也不
可改也惟有心志可變此心之虛靈不拘於稟受故
也堅吾之心志斷吾之氣習一躍躍出不伏作下等
人力求上等人之事則豈無明强之理哉若以可東
可西之心悠悠似做不做則書所謂藥不瞑眩厥疾
不瘳者此却是立脚處而其所漸進之▣非▣朝銳
進之爲貴能持久不變之爲貴譬如冶金者▣之以
火淬之以水鍊之以鎚可至寶褻穀者固其根
培其土除其草可至於盛此▣倍其功因而至者也
今每想此理中心不寐未嘗不長吁短嘆也當此世 淸倭荷戟東徒內亂天下紛紛人心惶惶一言不敢
出口一步不敢虛進言出步進禍色落眉未知措躬
之所虎尾春水不足以喩其危也正是君子抱經之
時豪傑杖劍之秋縱有一藝之名苟欲見用而成功
顧余不才適値此時胸中無一策之存而徒自飮且
食兮晝眠夕寐此非食粟之蠧乎此非火樑之鷰乎
夫世事如此而昏昏不知恬然爲安可乎時秋積雨
初霽新涼入郊感時物之易變慮事變之難測因思
陶公諸君子之言以爲激勵自警焉

崇禎五甲午七月二十八日辛丑延城後人李冕宰書
余今夏讀綱目以時擾紛紛未▣亦不無九仞▣▣
之嘆也當此時日聞所未聞而若不以文字記之日
後安能知之故事務之聞輒把筆而記之意此亦猶
賢於遊也▣凡此作文自謂欲倣綱目而未能但▣ 讀綱設目爲法▣綱欲謹嚴而目欲詳備也其凡例條
列如左以露筆下記文之意恐不免他人之笑云爾

一凡日記設綱設目以倣資治通鑑

一凡所聞所見非但關自己事者書之亦他人同業
者▣書之

一凡古今書中可以常讀而無厭者摠爲騰抄欲不
忘如玉山講義大學說是也

一凡國家事略依所聞文蹟而亦書欲時毛而惟事
已去而後聞者圈下書初字以別先後

一凡人之善事則記之惡事則不記以主隱惡揚善

右日記凡例

人有恒言百誦不如一作然作亦有理有體而後乃
可有益不然文愈作而心愈荒矣

日記卷之二

이 페이지에 제공하는 정보에 대하여 만족도를 평가해 주세요. 여러분의 의견을 반영하는 재단이 되겠습니다.

56149 전라북도 정읍시 덕천면 동학로 742 TEL. 063-530-9400 FAX. 063-538-2893 E-mail. 1894@1894.or.kr

문화체육관광부 전라북도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