닫기

연락처
기념재단
TEL. 063-530-9400
박물관
TEL. 063-530-9405
기념관
TEL. 063-530-9451
Fax.
063-538-2893
E-mail.
1894@1894.or.kr

동학농민혁명기념재단 사료 아카이브 로고

SITEMAP 전체메뉴

1차 사료

사람이 하늘이 되고 하늘이 사람이 되는 살맛나는 세상
路程略記 노정약기
일러두기

路程略記

乙未之夏四月離親戚棄墳墓自公州至
漢陽城中人民皆黑乃憤然歎曰倭酋盡
得朝鮮乎墨色何多其中白衣者如未參
人類丈夫一見今世事欲說寒心莫說宜心
腸戰慄欲殲禿首然手赤身單無可奈
何此乃天運而然歟時厄而然歟且人之避糞
非其畏也避其陋也是日淚別漢陽城卽到西
江花亭洞拜見先墓終日痛哭不知黃昏在 山乃强下來祭閣始逢厲州宗人敬順兄弟共
榻留宿明朝直渡江至仁川日將暮矣復
登舟浮海至曠海舍南門側纏眞梳終日
察其人心此地亦倭酋之世也其翌朝通刺衙
門留相申正熙閤門迎之卽入拜禮後相問混
然之說未敢言內乃觀其厚待乃言日雛之
事因問曰相公爲國家柱石之臣何不重
修顚伏之家乎公答曰今無棟樑之材對
曰何無棟樑願相公以德撫民招賢納士棟樑 之材猶有餘矣此不爲也非不能也相公何爲無
也先王先正之靈魂豈不憤疾哉申公默然良
久曰如此切嚴之世子何敢此言也若復出此言
則速出門外乃再拜謝出曰生狂人也大人不
足取說也申公笑曰子有怒心而直去乎對曰
如我狂人何有操置乎出西四十里登舟浮海
至姑未浦下陸此乃黃海道延安地界也過
靑丹至碧城杖屨逍遙於南山其南碧水
溶溶其北靑山兀兀以詩歎曰萬古首陽山下地 人去但餘淸風節此地則上古伯夷叔齊登
彼西山兮採其薇矣處也回節而下來兮芙容
一堂優遊數日偶到于信川淸溪洞居人安
泰勳捕捉東道之意鳩聚義兵數千結
陣本洞兵器精銳積穀如山入見義旅長
安泰勳留其陣中數日寄食矣偶逢宗
人昌洙此人則爲其倭酋之所敗隱於深峽
也時年二十歲也同歸宗家共其甘苦相論
斥洋斥倭之計此時則乙未之夏五月也與入 于中原自淸溪發程過載甯其東南有餘
物坪至石海越津由鳳山到于黃州城中倭
賊三百餘名與我民雜處傷倫敗俗莫此
爲甚不忍見之然而江山如古嗚呼以詩歎曰
昔人已去又無主此地空餘黃竹樓其下則赤壁
蒼波兮溶溶其流其西則月波一樓兮寂寂
其景今玆江山蓋古賢俊優遊之象滿目蕭
然矣過中和到平壤馬頭嶺其上有土城數
圍其間種種有營壘處此則淸與倭對 陣之處也乃渡永濟橋高數十丈其下海水
出入登舟上五里渡大同江入大同門一幅江山
歷歷看來長城一面溶溶水大野東頭點點
山噫此江山蓋古檀君箕子都邑之地也
其江邊有倭船六七尺漁船不可勝數當
時鼠疾大熾人死無數明日登程過練
光亭出長慶門城內倭賊數千北去七十
餘里有咽波場此則江東地境也此時天大
雨故入齋留宿被辱於頑悖之流此亦丈 夫之困苦也乃登舟渡江行過江東北去數
十里有杜翁亭此泉谷講禮所也又北去數十
里到成川邑人心醇厚山川佳麗果是西關
絶勝之地也又北去有每睦洞山高谷深樹
木茂盛又去四十餘里有長林店過佳倉到
內坪村人仁心厚又北去有泥峴店又去五十餘
里有猉獜嶺古人所謂蜀道之難也終日
登去終不得食飢渴尤甚僅步涉難之
際適有一大桑株椹其爛矣摘其桑椹可 以免飢矣踰嶺而下數十里有長洞道視
菴山其崢嶸樹其茂盛其中有墨店
有人十餘觀其處所庶幾有處士氣象又去
五十里有高原下倉高串洞地形如入壺中山
氣脫怯靑龍完轉白虎頓高左龍右虎
其末合氣其峰挑頭局內高串洞則周回數
十里人家數十戶又去數十里到高原邑自平
壤以來皆山川險阻至此始見有野又去三十
里有永興邑此等地徧是野地又去十里有 江其數十里許有沼津江越津則乃高
山驛也人物脫俗渾如畿湖之象又北去四
十里有定平邑又去二十里有地境店人家數
百戶人物佳麗又北三十里到咸興渡萬歲
橋高數十丈廣五里過樂民樓欲窮千里目
强登西門樓四面茫茫橫無際出東門
到德山館日將西矣千里行程囊橐已盡
入村乞飯各分留宿又其明朝兩人誤不相
逢相尋相思終不相見如夢如醉如鳥 無翼徨徨行邁踰咸關嶺而下則路傍
有 太祖大王勝戰碑閣嶺下有酒店到此相
逢喜且無邊此地則洪原地界也行過洪原
邑泰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又北去十五里有方
津人家數百戶此地則北魚所産靑島倒前碧
海湧出此眞勝景也北去六十里到元浦店入村乞
飯借宿酒店觀光之人或有辱者或有待者乃
笑曰世人莫笑乞飯客心中獨有觀察使謂
昌洙曰汝今乞食心志如何對曰乞食相讓樂 在其中矣明朝踰南暮嶺嶺下有店裹飯饒
飢又去三十里有鍾皷臺張氏多居其後有鍾
皷形酉坐卯向富貴多暢之地張氏失▣葬▣之
又去五十里直入北靑邑登其南門兮望其四面
山其北兮鬱鬱其龍野其南兮渺渺廣皓皓其景
兮何助客懷又北去五十里有龍洞人家數百戶
皆是全氏卜築之地也其西麓有飛龍登高形
內龍䧺壯案臺廣闊亥坐巳向酉得丙破富
貴代不乏絶百子千孫旌善全氏之先墓也北 去四十里有盤松齋大野在前而野外大海又北
去三十里至平里洞中有齋室勝於官舍北
去三十里有絶湖下里浦人家千餘戶碧海
一浦鷄犬成村款乃一聲漁船相接山勢竝出有
雙龍弄珠形酉坐卯向百子千孫之地此亦全
氏之先墓然而其穴未判北去三十里至利原邑
朝前大雨如注且其休息須臾風輕雲淡近
午天乃登程又去十里摩雲嶺嶺上有城隍
堂故祝願下去五里又有山靈堂其傍又有 一家留宿而祝願於山靈前乃下去至福貴社
行過端川邑自離家之後行路三千五百里直
西向甲山又去七十里越新洞嶺嶺下有每德村甘
芝所産處又去二十餘里有金倉此則採金
之處也北去五十里踰天秀嶺高若撑天其
北開野土性沃厚至院浦人家數百戶又踰
天山又踰加佐嶺至巖回坪此時則六月十九
日也到于甲山邑自信川邑至于甲山相去二
千里餘里又北七十餘里至同仁村人家百餘 戶入齋留三日瀚濯衣甲又西去四十里此白
頭山初落也艮脈最高淨潔處有祭享堂
鎖門不得入乃結繩解鎖開門視之白頭山靈
神之位四拜祝願後四拜而出復鎖門時大題
兩人姓名於朱棟左便又書之曰奸臣滿朝
倭服何事鬱鬱此心無藏處到斯發願入中
原下來十餘里有惠山營城之內外百餘
戶其前乃鴨綠江越便卽遼東也淸人
多居入店留宿又其明日南向踰望東嶺 嶺頭有國師堂懸書有曰六月雪色山
色山白頭雲霧萬古流聲水鴨綠而洶湧北
通中原南極朝鮮也至三水邑城外城內人家
不過三十戶南踰靑山嶺至長津自此以後
無人之地二百餘里難以獨行故與淸人王淸
山行中數十人同行至長津又西去至長津邑
又西去至厚昌人家三十餘戶又至慈城中江
登舟而渡乃帽兒山也此則通化縣之屬邑
也其北數百里有老人嶺嶺上有關皇廟故焚 香四拜後察其懸書曰兄玄德弟益德
德兄德弟師臥龍友子龍龍師龍友扶漢
室三分世界保大淸一統天下又去無人之地
百餘里渡芭芝江又登舟渡江則乃通化縣
也西門外適有朝鮮客店故尋入其家則
朝鮮人十餘此時忽見故國人遇如兄弟留
連數日又發程自通化縣北去千餘里到
瀋陽西錦州四面百里之內億百萬軍結陣
之處也顧謂昌洙曰大丈夫見此萬軍之陣豈 無心而過乎且曰吾欲見其大將如此嚴禁必難
得見第爲其所捕以觀其大將若鐵輪過頂
志益堅劍戟當頸心不動是亦男兒經亂
之事也直入陣中果爲官兵之所捕兵衆
謂曰汝朝鮮人皆與倭開和探問吾之陣
虛實又曰將軍之令無論某朝鮮人見
則殺之爾等安得生歸乎卽時鐵絲結縛
四肢或欲以鎗試之或欲以銃打之顔色不動
謂其通辭曰我等欲見汝之大將也爾等何 敢如此困人耶卽以書示之官兵卽告于大將則
大將下令軍中曰朝鮮人物縛致帳下其士卒
捉入于將臺前乃察之馬統令馬大人擧聲
大呼曰汝等何事敢入陣中耶對曰余等聚義
兵追倭接戰爲其强暴倭賊之所敗孤我此
身安往安往上國吾父母之國故亡命以來矣如
此相之際鄭大人亦下令軍中一軍水沸左右前後
齊發大炮聲動天地何其官兵卽欲捉下乃瞋
目披席大責曰汝等尙有不信之端乎吾與 爾將言何敢如此擾亂乎笑謂馬鄭吾已
飽聞 上國人才多多云今日當見可謂龍頭
蛇尾也馬大人親手解縛曰此眞好好之人也吾欲知
大爺之中情也曰吾已知之久矣留連數日卽
爲回程時相以文字相授以結後約登程到于
通化縣南踰老人嶺行過雲山邑到安州淸川
江邊倭酋立柱設電報欲渡江則日匪數十
登舟欲渡見吾之來我人疾招曰速登速登去則日
鄒孰視之曰此眞不良之人也特以却之顧謂昌 洙曰吾欲却彼彼猶先却此非尋常愼之愼之登他
船而而渡黃昏至安州城內留宿矣東晨出行
過肅川順安數日至平壤城中倭賊數千皆
以謂甲午勝戰日設大宴置酒高會日月旗
大將旗屹立于䒟峯意氣揚揚出入帳中
大丈夫見彼豈不憤痛哉故不留宿直渡大同
江此時則乙未之秋七月晦日也到于淸溪以前
怪痛宗家避于他所蓋此洞中有高先生名
錫奎平生以心斥倭洋身不衣洋織家不入洋 物吁嗟鼠疾子婦俱亡人問哀辭必笑而對之
問 大明之事悽然落淚未敢言吐果是正
學君子也每每相從必爲通志西去長淵長
山盡頭處左右前後石壁相連雖飛鳥難
以出入其內周回數十里人家數十戶洞口有石
門石門外則大海進追不可任意出入又其洞
中有食土又有鹽井可以避亂之地然而怪
疾人命大損此所謂在德不在於險其洞中
有人姓許氏名成烈身長七尺頗有大志相 逢之時心志相照果是西關之英傑又其山
中有炭翁姓金氏成烈師事之再去得謁
詠詩聞我曰明明直照吾家路莫指幷州是
故鄕地僻芳菲猶長在谷寒蜂蝶不全來
觀其處所則半間茅屋僻在深谷松燈耿耿
臨別贈成烈詩曰渭水一盃酒勸君意悠悠桃
林春已深欲作武陵舟成烈笑曰如我狂人
何以至此好作武陵舟以是敎鄙遂歸于宗家
月餘住留矣當時倭酋之禍日新月盛故相論 擧義之策計不入量無可奈何顧謂昌洙曰
若有行財更入中國至可至可而爾余間一無
錢財何以則可乎是所謂無物不成也昌洙之
再從祖已知此意往說安岳人崔昌祚卽與
宗長俱來年至二十自有大志因向昌洙曰余
聞尊君兩人雖有遠行之計極難者行
財云聞不勝悚寒余雖家貧以約小之物
願輔行財遂以靑銅百餘兩授之故秋九
月十二日發程行過文化安岳到昌祚家數日 留連登舟渡江乃平安道三河地界也行
過龍岡江西到于平壤監營倭佯錯處登
峯箕子陵前破其挑頭立哀悼碑乃察之此
則倭賊戰亡功臣之碑也見甚忿憤以手拍
地大聲痛哭曰䒟峯神靈何其無心也
箕聖靈魂豈無憤疾之心哉相泣而相笑
曰以吾兩人之淚能除倭佯斬朝庭奸賊
之黨乎今日吾淚近於婦人不足如是也
遂出七星門過順安肅川至于安州地境 西陵日暮故入於大村問于養客之家村
人曰何以問養客曰今此日暮吾欲留宿
而去也村人曰無有也又曰食節姑舍願
借挾房其人曰否也今雖嚴寒入彼空
舍過夜而去遂入空舍以薪爲席經
夜之際兩人相謂曰人心固如是何以得
一生乎東晨發行過安州城渡淸川
江以詩嘆曰大水伴天心靑山導人志過
索州到鴨綠江倭酋結軍不得渡江 夜半亡渡至黿龍城兵器精銳留其
日得出公文向西錦州此時則乙未秋
九月二十一日倭賊皆去別無大事
軍卒皆休息留數日還到瀋陽

關東燕王則姓李名克康阿人雖
年老忠節大義今世第一宿食軍
中我國遊攬之士多逢與江西崔
蓮涥海州金聖贊等上書于燕王曰 朝鮮國全羅道倡儀孺生等謹百拜獻書于
燕王 殿下伏願垂察焉夫春生肅 天道
之常忠君孝家人理之綱故天有生生之德而
風露霜雹不變其序人受元元命而禮
樂刑政皆合其用虞舜之罪四凶孔子
之誅正卯寔出於天下之公而非一己之私也
惟我東方雖在海隅世執貢篚俗尙
禮義物人化見稱於中華矣嗚呼痛哉
時運多舛甲申反賊有曰四凶永孝光範 爲厥渠魁逃入日本誘驅倭酋禍結藩
城兵連 上國東土三千里江山扞禦無人
列朝五百年宗社輔弼有誰泳孝光
範之大逆天地神人之共怒頑彼四凶煽爲
八奸內而文武外而牧伯蔓延徒黨布在
營邑盜弄權柄馳逐勢焰不用正朔變革
官制泳孝光範之儹爲也外着倭服內
齋盜糧牧伯樂爲也至於多設兵丁
網羅人錢擊倭者謂之匪類付倭者 謂之忠良其間漸染之禍便上蔽而
下殘則戰場白骨鬼語兮啾啾公堂素餐
倭雛也幾幾擧目山河前轍已盡況朝
鮮與倭誓不共戴天之讐也爲其臣民
者孰不揮泣痛哭也哉是故生等雖
駑不勝憤激招集義氣敢胃兵刃自
昨冬至今春與倭接戰戰數十次殺倭
數千拒絶糧道然而每恨器械之不及又當
農務之方殷姑爲收陣佇待天兵之聲討大 擬赴敵之誠力矣今倭賊無幾秋收將盡此
乃用兵之時也且兵法避其銳而擊其惰
歸朝鮮卽倭與各國要路也絶其源塞
其糧則此眞扼其吭撫其背中國之侵
擾自然永淸矣此非兵家多筭乎生等
跋涉山海泣血齊龥于 天朝盛德明功
慈恤之下伏乞照燭後矜此涓埃特揚威
武復彰罪四凶誅正卯之大義 天兵東
渡義士西迎則幺麽穢塵兵不血刃勢 如席卷矣戎衣一定奉天順人先警小東
使晏四海快主萬世柱石嵬勳永作
海隅蒼生口碑之地千萬伏祝之至

燕王見疏大喜乃開明堂使右統令
王彰鍾出迎乃微服入中慶庭望見
燕王左右曰如我小國無名將何登
殿上乎燕王亦起迎曰大國之於小
國論則大小家君之寡人義則
兄弟也是何言也遂入殿上拜禮後 燕王曰大爺之風姓西錦州留陣
將馬鄭兩人便聞之久矣今見
疏意大爺之忠義亘於萬古而
亦大國之幸也對曰無知殘命
何以如此不勝惶恐復問曰大爺
不顧兄弟妻子數千遠程喫苦
跋涉是何故也對曰大丈夫居家
治産則恐爲富者又恐將死頭
體俱埋矣曰快哉可謂大丈夫惜 置小國也卽以酒肉厚待留連
數日一日城中騷亂軍卒驚動
未知其故問其諸將曰何爲其
然也左右答曰恢恢幾至犯城曰
恢恢何如之敵答曰本非人種驢
與豕相通生子則形容與人同其
脈如驢同以此知其表也本以
賤役殺牛擊羊爲業當今其黨
强盛陷城十餘所向無敵故上下 騷動也燕王卽時下令軍中更
定軍伍使鄒統令屈鐶率五千軍
出防塞最摧星火時曳鎗入日光
殿見燕王曰小將雖無才勇無功
於上國然願從鄒大人欲觀其
陣勢亦如何也王許之曰寡人之
將未能用兵願大爺弟隨其後
先探賊陣中內計先察地萬無
失敗之但卽以戰馬一雙出給謂其鄒 將曰軍中之與小國金爺每每相
論再拜謝出行軍二日至虎皮洞七
十里兩山峽谷恢恢數千軍卒上下
伏置而待官兵官兵至伏兵四面起
應軍馬大亂相失鄒將亦大懼小
無接戰之意大呼鄒將曰今君受王命
而出中路遇反賊何不接戰而如此也鄒
將曰賊兵在山上吾軍在山谷戰之何
益曰此進退兩難速戰速戰鄒將顧 而責之曰吾燕王使君與我竝力行軍
何惟我如此然則君借我兵權鄒將
許之謂左右領將曰軍中不聽吾之指
麾以軍法斬吾衆進戰死之退走亦
死之以死一戰當當事左統將張學允
率一千軍登左峽山上右統將片東圭
率一千軍登右峽山上各排落花陣
我率二千軍眞逐入接戰敗而走
彼必隨我後鄒將率千軍此處伏兵 賊兵推我到之前後左右擧聲大呼
一時齊發恢恢雖有神通之才將安去
乎突立馬上一呼軍中齊發大炮聲
動天地淸軍信我然我非大國人也恢
賊出戰自疑我欲走之恐彼之不隨我
故而落馬回軍走之恢賊過咸聲逐之至
鄒將伏兵處伏兵齊發與恢賊相雜
彼此不分中山上留軍四面蜂起恢賊
大敗死者數百去其軍糧兵器馬驢 皆逃亡其軍糧所得數百石炮百餘柄
馬百餘疋然其一百八十里外恢恢大
兵結軍不敢遠推還軍歸營生擒者
數十餘名燕王出迎明堂殿歡喜
着手曰非將軍此去五千安得生還
乎再拜謝罪曰初無殿下出戰之令
而敢此犯罪死之無惜王拜謝曰已
無出戰之令此是寡人之過也入于
殿內設大宴餉軍卒厚賞左右朝 官與在下軍卒無不歡喜者也
雖然憶昔丙子年淸陰先祖之事
則豈無畏懼之心豈有快心也數
日後以回程爲計則左右皆驚而挽
留曰日後同出不亦好哉曰吾無智
角暗於小國之事故欲先去探知倭
佯之內計矣鄒大人曰近日恢恢接
戰非大爺我何保命擧盃無數
謝之左右各以銀輔飯錢與之燕王 移文於鎭東營徐敬章相論出給步
軍都統令名目與金字令旗一雙相
議曰吾軍日後出東國矣相通文字
以某爲信着名以某爲褾

過歲于鎭東營徐敬章號靑天卽
瀋陽雷陽吉林三道都統令兼興
部道泰爲人寬大長者人民皆以
爲天故天子賜號靑天

丙申正月初四日發程出餞十里兩 人俱騎日行二百餘里過通化縣南
踰老人嶺到于古皇城皇城卽昔南
宋時汝眞强盛率兵陷南京捉來
皇帝宋皇帝同置處也數日越江至黃海
道信川淸溪洞故人朴處士德路氏沒以祝
文哀痛祭之其祭文曰

維永曆二百五十年丙申春二月處士朴公作故于
淸溪洞僦屋小弟某謹齋沐奠一酌于象生
之前而告之以文曰嗚呼奠兄此何事也以我奠 兄胡爲乎棄我而先逝耶廓然若撤屛幪而去
憑依莫知其躬之攸措大君子盛德之入人果若
是之深耶公誠敬貫於金石孝悌通於神明
其廬墓之時血泣墓前晝夜不息毁瘠骨立少
無疾病升降墓庭步步遺蹟至今不埋此
皆神明所感而然耶朝夕拜謁于龕室朔
望不癈墓奠此皆過人處公之純孝雖古人之
至孝無以過也然世之語公者只知篤孝之
絶倫而乃推廣其所爲則知之者鮮矣方當 滅眞之會身不衣洋織家不用洋物人獸之
判華夷之別自得於日用常行之間如斬釘
絶鐵少不放過此出於天資而然須非受敎
於先覺而然也自是以來一往一來以書以面
旣交質其所疑亦胥箴其所踈及乎東徒
之鬧亂同行避地夷服之毁形誓死岩穴其
修之於內者至正至篤故其著於外者如大
冬之喬松寒江之秋月嘗聞之公少時俠氣
放佚其後收斂檢束一變氣質其溫恭慈 愛公之接人也至誠惻怛公之處事也嚴
正峻潔公之行己也此小弟某所以不掩其實
不溢其虛而不敢間以幽明也過不自量
其無似妄竊有志於爲己早自穫親若得
洪河之砥柱有所恃而不危孰謂公會合之
志反成千古之永隔孰謂我廣遠之謀胡爲
須臾之短促耶道之索而命之窮兮膽望
高厚兮余將疇依所可慰者公賢允從事
同門托契志合小弟某敢不夙夜共力精 爽者在上尙冀有以協贊也嗚呼哀哉
尙饗

이 페이지에 제공하는 정보에 대하여 만족도를 평가해 주세요. 여러분의 의견을 반영하는 재단이 되겠습니다.

56149 전라북도 정읍시 덕천면 동학로 742 TEL. 063-530-9400 FAX. 063-538-2893 E-mail. 1894@1894.or.kr

문화체육관광부 전라북도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