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學硏究
翌年丙辰四月、入梁山郡千聖山、 主祈禱終了後、本鄕歸家則、該畓七人買受者、不正賣却言 同年夏四月五日、 周遊上下、卒歸于龍潭故舍▣▣▣憫樂道自娛天其使我 主寢 安政六年(己未)十月離群索居、專心於守正之學、遂率妻子、還于 庚申正月立春日、 主題一詩于壁上曰、 道氣長存邪不入、 是時西勢東漸、風潮所及、莫 主恒念奉侍天主、極其愼重、至九月九日、又降話、一則幻術、一則榮貴 靈呪
至氣今至四月來。
侍 天主令我長生、无窮无窮萬事知
主乃幾至一歲、修而度之、則亦不無自然之理、故一以作呪文 弟子初學呪文
爲 天主顧我情、永世不忘萬事宜 降靈呪文
至氣 今至 願爲 大降。
本呪文
侍 天主造化定永世不忘萬事知
主感悟降命之明確、觀心味道、欲以開導後學、著有龍潭歌、 是歲十月之晦、主展省于親塋時適暴雨大至、家人交口請止、 是歲六月 海月大神師諱崔慶翔(
發廣濟蒼生之志願、虔行四十九日之祈禱、期未滿二日、心潮
忽然自湧自度其叔父之病逝、遂輟齋下山、葬已、丁巳夏
重入千聖山、行七七日祈禱、靈窮圓融、充然如有獨得之妙、
及其歸家、欲以見忘山之意、盡賣所餘庄土、不得已香火畓
八斗落只、前後七人、輸賣、千聖山洞口、設鐵店於所居門外、開道
場於後院、繼續虔禱者凡百有五日也。
則、 主事實自服、買受七人請來、本人過失、依法廷處決也。
時隣近有一嫗、猝嬰癲疾、驚仆於地、其三子二壻俱至主前、
哀呼乞救、 主曰爾等信我無怖、衆皆俯首聽命、
主用淨水沃其面、親手
以吐出一塊血、翻身以甦、隣里莫不驚嘆焉、自是以後、
主始懷廣濟之大志、拂衣出門、遍遊於梁蔚之間、受靈書於異
僧、玄機自悟、築道壇於千聖山、醮
叔父之逝去、輒甦隣嫗之癲、是特 主之小小匹閒事也。
送衣冠奉邀、 主不欲遏其情往參、伊日未午、忽有心寒顫
身、薄言旋歸、及抵廳上、轉益肌栗心悸、神眩氣暈、莫知
所以然而然、外有接靈之氣、內有降話之敎、有何仙語、忽入耳中、
主乃守心正氣而問、則曰勿懼勿恐、世人謂我上帝、汝不知上帝
耶、 主又問其所以然曰予於先天五萬年、勞以無功故、生。汝世間、
敎人以此法、勿疑勿疑、仍命、舖硾紙、受靈符、 主乃奉紙伺候、項
之有瑩瑩然從紙面起、圓折方曲、宛成物形、是曰靈符、 主令其
子視之對以無有、而 主則了然獨見也、上帝曰符乃不死之仙
藥、其形太極、又形弓乙、受我此符、濟人疾病、受我呪文、敎人
爲我、則汝亦長生、布德天下矣、 主奉承降命、受其符、書
以呑服、延至二百日、面潤體胖、著有靈效、方乃知仙藥矣。
暇硏隱居、窮硏極鑽、以欲布德於天下也歟。
龍潭故舍、改名字、癈衣冠、永矢不出、忍修苦行、務以至誠祝
天寔降生後三十六年己未之十月也。
世間衆人不同歸
職此而浸汙、不順不理、不顧天命、莫適所向、且彼以堅船
利礮、耀武揚威、列强嘖舌、日有要狹、況我東亞一帶、適承
其弊安得無唇亡之患乎、 主思所以回醨反淳、去駁就
粹、居常隱憂永嘆也。
也、 主有所不肯、嗣玆以往、雖有命敎、堅不聽從、期受明命、遂謝
絶飮食、恭竢十有一日
爾其闡明斯道、制其文敎人、正其法布德、永垂無窮、兼授以
靈呪、 主乃欽遵明命、居常莊誦
一以作降靈之法、一以作不忘之辭、次第道法、猶爲二十一字而已。
敎訓歌、
主謂有 天主降命
里大雨中一線太陽擁繞人馬、俱不霑濕、世祚心異之、始乃奉敎
修道翌年辛酉春、四方賢士進我、聞風來者、更僕難悉、或
感化入道或勸勉布德、遂作布德文及東經大全四篇。
人、委贄請列爲弟子。 主謂 海月先生曰吾道受其無往不復之理
无爲而化之者也、事天如事父母、事人如事天。 主以誠敬信、爲立道
之體、守心正氣、爲修道之要、布德廣濟、爲行道之用、道雖天道、以
其對西學而强名之曰東學、 立諸科、使入道者各自遵行、第一
淸水獻誠、第二朝夕食頃必告天、第三出入必告天、以至日用動
作云爲、無事不告、此爲修道之初程也。 一日、 主有南行之意、喟
然嘆曰、近日吾道之布敎者、野而不雅、其誰溯其源而揚其流耶、
是歲十一月、遂與崔仲羲、發向至湖南之南原、憇于徐公瑞家、
甫旬餘、轉至隱寂庵、是時萬山深處、大衆齊集、開甘露之法
門、演揚玄旨、據金剛之寶座、暢發眞詮、釋迦世尊雙樹
示寂之身、宛然復現主乃犂然而喜、淨居一寮、深夜支枕、
諸緣頓息萬籟俱定、靈靈然若有感應、遂扶乩而作道
修詞、論學文、以寓咏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