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1894)]
光緖二十年甲午四月, 朝鮮全羅道東學黨魁崔時亨等聚衆稱「亂」, 竊踞全州省城, 韓兵征勦失利, 擧國震動。國王會商我駐韓商務總理特授浙江温處道袁慰廷觀察世凱, 發電告急, 經北洋大臣李傅相奏派士成偕直隸提督葉軍門志超, 率所部精銳二千人往援。時游歷俄韓邊界甫歸, 聞命卽挑選蘆防馬步八百人爲前鋒, 於五月初三日由蘆台拜別慈親起程。乘火車至津, 稟辭傅相, 赴火車站, 潘藝亭軍門萬才、陳致先直刺景熙來走送, 匆匆數語, 揖別登車。至塘沽, 營弁魏家訓等已率衆登輪。旋乘飛馬小輪出口, 大沽各砲台皆升旗鳴砲送行, 抵海口時已暮鐘七敲矣。登圖南輪船, 卽命鼓輪開駛。同舟程平齋軍門允和、袁淸泉直刺世廉、隨員同知史雲龍筱齋、幕友知縣羅毓祥秉楨、縣丞陶藻華子綬、李寶森谷生等。八點鐘晩餐。是日天朗氣淸, 海波不興.
初四日, 早八點鐘, 舟過燕台, 十二點鐘放洋東行。午饌後, 與程平齋、袁淸泉縱譚時事, 亹亹不倦。是日無風, 舟行甚穩.
初五日, 晨起, 登舵樓, 見巨魚百餘來舟而行, 與波上下, 同舟稱異。七點鐘時, 隱隱見蒼山數點浮沉雲水, 知抵韓境。有頃, 大霧瀰漫, 咫尺不辨, 停輪一點鐘, 霧散, 始展輪緩行。商務委員袁克寬以朝鮮康濟小火輪來帶水。舟至洪州內港沔口, 平遠兵輪管駕李和乘舢板來謁, 旋下錨, 時日已晡。韓王派員迎迓, 幷備船隻起駁登岸。是晩, 各船均泊馬三浦候潮.
初六日, 乘早潮舟行四十里抵白石浦, 仁川理事官劉永慶來迓。登岸整隊, 進紮牙山縣。邑無城郭, 環堵皆山, 居民數百家, 編茅而居, 峨冠博帶, 有上古耕鑿風; 見大兵至, 咸扶老攜幼來觀。住署旁理事廳, 出示禁騒擾, 廛市不驚。韓王命外務協辦李重夏來勞師, 備供給惟謹。晩, 接漢城袁總理電, 韓兵「勦匪」已獲小勝云.
初七日, 辰雨, 午晴。徒步登山, 察看營壘。命史雲龍往白石浦候接葉軍門.
初八日, 早, 乘馬至白石浦, 葉軍門帶楡防各營登岸、接見畢, 馳馬歸。葉軍門拔隊同駐牙山; 請進兵, 不許。旋得倭發兵信.
初九日, 派弁兵百人, 隨帶通事, 持告示前往全州招撫。程平齋自漢城來, 葉軍門委爲前敵營務處.
告示照錄
爲剴切曉諭事:
竊照朝鮮全羅道屬地方「黨匪」作亂, 佔據省會, 殺傷軍民, 爾國王發電告急。我中朝愛恤屬國, 不忍坐視不救, 奉諭欽差北洋大臣李奏派本統領率帶馬步槍砲大隊前來征勦。特念爾等本屬良善, 或一念差失, 或爲所脅從, 豈盡甘心從賊? 遽膺大戮, 殊堪憐憫。大兵到日, 爾等能悔罪投誠, 洗心革面, 均予免殺; 能將首惡擒獻, 必加重賞。若仍執迷不悟, 敢行抗拒, 悉殺無赦。爲此出示曉諭。本統領紀律嚴明, 令出法隨, 勿謂言之不早也。各宜凜遵毋違! 特示.
初十日, 大雨如注, 各軍散紮山崗, 帳幕滲漏, 不能擧炊. 十一日, 李重夏奉王命來犒師。探報全州黨匪聞大兵至, 棄城遁, 韓兵收復全州城.
十二日, 天雨。韓民建牌道旁, 書頌詞, 稱軍令嚴肅; 殊好事也。
十三日, 聞倭添兵信, 韓廷來電止進兵.
十四日, 早, 營務處龍覲臣副戎殿揚來謁。午後, 王弁自韓城歸。稱倭兵陸續至韓者約五千人, 韓廷懼甚。旋接閱傅相致提軍電, 稱倭使其欲頗奢, 已飭駐韓總理袁道商酌撤兵, 擬先撤五分之四, 留兵四百駐仁川, 宜與袁道辦理云。龍副將辭歸漢城。
十五日, 請葉軍門派史雲龍往全州探聽「匪」情, 幷協同招撫。是日宴李重夏於軍, 盡歡而散.
十六日, 程平齋自漢城歸, 談倭兵情形甚悉.
十七日, 袁慰廷觀詧電致葉軍門, 請北洋速撥海軍戰艦來仁川助聲威, 幷添陸兵駐馬坡, 或可讋服倭人, 請酌奪云。下午, 葉軍門來訪, 面商一切。
十九日, 過葉軍門, 晤談良久。薄幕, 登山, 覽牙山形勝.
二十日, 早, 程平齋帶測繪學生于光炘等赴漢城, 察看地形, 圖其要隘。致書袁慰廷觀察, 欲帶洋槍隊四百人入漢城保護公署, 以四百人紮水原爲接應。囘電以倭議未成, 請勿輕動。午後, 聞夏海門總戎等已帶馬隊百名、早雷兵百名、步隊三百名, 附海定輪船來牙, 派員至白石浦候迓.
廿一日, 聞全州「匪亂」未靖, 擬拔隊往征。旋接漢城來電, 稱倭添兵不已, 登岸者約萬人, 分駐力廑津、龍山、馬坡、千酒計等處, 勢甚鴟張。向晩, 聞有倭兵十餘名到白石浦一帶測繪, 親率小隊往觀。倭兵見之, 卽紛紛登舳板飛棹而去。是晩, 葉軍門來留緩往全.
廿二日, 令各營擇要分紮, 堅築營壘, 以備不虞。夏海門帶隊至, 是晩來訪, 談至更闌始別.
廿三日, 早, 海軍兵輪管駕林協戎開士、方游擊伯謙來謁。旋接傅相來電, 飭令「剿匪」, 無須兼顧漢城。
廿四日, 早二點鐘, 率帶幕友李谷生、營弁魏家訓等拔隊往全州, 行五十里, 駐安州。有勇丁取民間一蔬, 割耳以徇, 全軍肅然。安州金守、温陽徐守均來謁。午後, 韓招討使洪君遣弁賫書, 以牛二、豕十、雞子千犒師; 命收雞子, 餘悉璧還, 作書謝之。旋接袁總理、葉軍門來電.
廿五日, 師次廣亭。忠淸道趙愛石觀詧秉鎬飭弁來迓, 獻酒漿。漢城飭弁持倭使大鳥圭介來咨, 詰問前日所出告示是否眞僞, 立命咨覆, 幷函告袁總理。下午, 葉軍門書至, 稱倭猖獗情形.
廿六日, 早二點鐘, 拔隊起行, 晨刻至公州河干, 韓宮挾樂妓來迓。擊楫渡江, 駐城北熊津州, 署觀詧使趙秉鎬來謁, 旋辭去。疊接袁電, 稱倭人添兵, 以扶韓自主爲名, 情殊叵測。下午, 往拜趙觀詧, 留飮, 命樂妓宥觴, 出金賞之, 盡歡而別。接葉軍門電, 倭事甚急, 命囘軍。漢電忽斷.
廿七日, 早, 觀察使趙公設宴錦江閣, 命李太守、沈判官、朴中軍備輿來迓, 幕友李谷生從。閣臨江倚山, 天然圖畫, 壁上多鐫名人詩詞, 爲游讌勝地; 慿欄四顧, 心竊樂之。度次, 趙公命諸妓歌舞侑酒, 悉犒賞之, 諸妓拜謝。酒闌, 趙公譚及朝鮮國事, 歔欷墮淚, 爲之惻然, 不歡而散。已歸, 有一叟蒼髯白髮, 飄然而來, 袖出一詩, 稱頌軍過秋毫無犯等語, 優容謝之.
廿八日, 早, 趙觀察差弁來請安。午刻, 葉軍門來電, 稱倭事稍寬。是夕, 熱甚, 坐臥不安。與谷生談歷年戰事, 更闌始寢.
廿九日, 早, 接葉軍門電, 仍飭往全「勦匪」。作函致秉楨, 賦游宴錦江閣紀事一律, 幷序錄, 塵趙觀察令鐫板置閣中。薄暮, 趙觀察差員持箋至, 乃和韻詩也, 句殊雅鍊穩洽。是晩, 涼爽.
游宴錦江閣紀事一律並序
萬松蒼翠擁層城, 爲靖狼煙此駐兵。冠劍偶登江上閣, 樽罍多感使君情。座中歌舞憐紅粉, 檻外雲山接玉京。極目海天增氣象, 旌旗簇簇漢家營.
大淸光緖二十年甲午仲夏, 奉命提兵東渡, 來平「匪亂」, 駐師熊津, 蒙趙愛石觀察邀登錦江閣, 憑欄四望, 水木江山, 歷歷如畫, 洵勝地也。觀察備極慇懃, 命諸妓歌舞勸酒, 極登臨談讌之樂。閣中多鐫名卿大夫詩蹟, 諷誦再四, 齒頰生香。自念余以一中朝人遠涉重洋, 提兵至此, 尤非偶然, 因率成一律紀其事, 工拙不計, 亦聊誌雪泥鴻爪云爾。末署全銜.
六月初一日, 早, 微雨。程平齋由漢城來, 稱袁總理請撤兵囘牙, 免倭藉口。午後, 趙觀察來訪, 沈判官送酒席至。史筱齋乘馬自全囘, 稱「黨匪」讀招撫示諭, 皆感泣, 願投戈歸誠。遂留趙、沈諸公暢飮, 至暮始散, 命作移文函件, 與全羅金道。酒微醺, 遂就寢.
初二日, 獨率數十騎往全, 命程平齋帶隊囘天安。中途遇雨, 衣履盡濕, 是晩, 宿延津縣.
初三日, 雞鳴啓行, 八點鐘過礪山, 十一點鐘至山理馬號午饌。三點鐘抵全州, 文武各官列隊郊迎。進南門, 見廬舍焚燬, 民無栖止, 心甚憫之。住州署。觀察使金道來謁, 餽飮食, 談「勦匪」事甚悉。旋辭去。晩餐畢, 發電稟傅相, 幷電覆葉軍門至全一切情形。是晩, 天氣炎熱, 心殊焦灼.
初四日, 囘拜觀察使金道, 令査明難戶共九百家, 發洋一千八百零六元交閔判官按戶給發, 助修廬舍。金道設宴款待, 命諸妓歌舞勸酒, 悉厚賞之。辭歸後, 劉弁寶泰囘, 稱帶有黨魁數人, 具稟投誠繳械, 聽候發落; 卽請金道妥爲處置。旋據閔判官囘稱, 出示後, 難民得賑, 均極感激云。
告示照錄
爲出示曉諭事:
照得本統領日昨輕騎至全, 見西南門內外民房多被「亂匪」焚燬, 居民露宿風餐, 殊堪憫惻。本統領擬査明被難之家, 開列名單, 每家給以洋銀二元, 聊助牽蘿補屋之費「以仰副中朝體恤爾等之仁。且本統領在途次見百姓稱頌貴閔判官德政, 萬口同聲, 足見平日仁愛及民, 無微不至, 深堪嘉尙。本統領卽將賑款交其査明難戶, 按照給發。爾等人各可向領洋二元, 歸營家室, 各安生業, 毋負區區賑卹至意。爲此出示曉諭, 爾等難民知悉。切切! 此諭.
初五日, 早, 葉軍門來電, 令速囘。出示曉諭歸誠「亂黨」, 令李谷生帶勇丁數人先發。晩十點鐘, 將撫「匪」事宜交金道畢, 卽率騎馳歸.
告示照錄
爲剴切曉諭事:
照得本統領奉欽差北洋大臣李奏派, 本統領率帶前敵勁旅乘輪東渡, 征勦「亂匪」。以爾等本屬有知赤子, 不忍不敎而誅, 故大軍登岸之日, 卽飭弁馳往各處出示招撫, 諭令歸誠。不料爾等竟翻然悔悟, 始則退出全州省城, 繼則具稟繳械乞宥, 足見爾等具有天良, 不是甘心爲「匪」; 本統領又何事苛求, 不予爾等以自新之路! 誠恐爾等現雖畏罪歸農, 而日久玩生, 難保不復萌故熊。本統領素仰聖朝愛恤屬國之仁, 上體天地好生之德, 軍行所至, 紀律嚴明, 所有糧餉器械一槪自備, 不費爾國分毫, 皆爾等所共悉。特念爾等各有父母、兄弟、妻子室家之樂, 胡不勉爲良善, 保其天年! 若再作不靖, 此時中朝輪船便捷, 朝發夕至, 洋槍開花大砲發無不中, 使爾等首領莫保, 血肉横飛, 生爲亂民, 死爲愚鬼, 不大可哀乎! 故本統領矜憐爾等, 不惜苦口誥誡。爲此出示曉諭爾等知悉: 願本統領旋師之後, 爾等士農工賈務須守法奉公, 各安生業, 同享太平之福, 勿蹈不測之誅, 本統領有厚望焉! 各宜凛遵毋違! 特示.
初六日, 早四點鐘, 至恩澤, 李谷生倒屣歡迎, 下馬歇息。旋上馬, 過泥山, 途遇大風雨, 山水暴漲, 溪澗皆盈, 率騎亂流而渡。是晩, 宿公州。趙觀察使差弁慰勞, 獻酒食.
初七日, 早二點鐘, 發公州, 至廣亭午饌。谷生後至, 有頃上馬。時雨後道路泥濘, 至天安已兒童呼飯、燈火照人矣。程平齋、魏家訓均來謁.
初八日, 早, 作書答袁總理。輕騎馳歸牙山, 謁葉軍門, 稱「匪亂」已平, 宜速請傅相派輪接隊內渡, 免啓釁端; 葉軍門猶豫。是晩, 電稟傅相前敵招撫情形, 幷請撤隊內渡.
初九日, 力請葉軍門發電傅相, 請班師。略謂: 「我軍本奉命平『韓亂』, 非與倭爭雄也。倭乘間以水陸大隊壓韓, 據險尋衅, 蓄謀已久。又敵衆我寡, 地利人和, 均落後著, 與戰正墮彼術中。今『匪亂』已平, 正可趁此接隊內渡, 免資口實, 此老子不爲人先之謀, 亦兵家避實撃虛之計。况韓爲泰西通商之國, 豈容倭人鯨呑! 倘仍頑梗, 可請英、俄諸國評論曲直, 一面調集我海陸各軍駐屯北洋、奉天邊境, 竢秋涼、我陸軍出九連城趨平壤以附其背, 海軍戰艦大隊塞仁川以扼其吭, 彼時倭師勞而無功, 將驕卒惰, 可一鼓破之也。否則, 倭將先發制我, 衅端一啓, 大局可危.」 旋接傅相電, 稱和議末定, 著暫駐牙山.
初十日, 謁葉軍門, 力陳師久駐牙非計, 宜速請內渡方爲萬全.
十一日, 龍覲臣自漢城來, 稱倭兵至韓約三萬人, 輦砲直入王城, 幷分兵紮各要隘, 布置嚴密, 部伍齊整, 所用皆新式快槍, 已分軍逼水原, 有躍躍欲動之意, 請率隊至成歡防堵。葉軍門恐啓衅, 力止之.
十二日, 飭李谷生乘操江內渡, 令將在韓情形面述張楚寶觀察轉稟傅相, 請速派輪接隊, 免啓邊釁云。旋接傅相電, 和議難成, 已遺江自康帶仁字營來助戰守.
十三日, 輕騎到振威、水原一帶察看地形, 蓋往漢大道也.
十六日, 馳歸牙山, 成歡、振威均留偵探.
十七日, 漢城來電, 袁慰廷觀察已於日昨在仁川登輪囘津, 倭探騎已至振威一帶.
十九日, 奉天聶統領桂林專弁賷書至, 言路經京畿道, 倭人搜索甚嚴.
廿日, 江自康帶仁字營來, 輪船已抵內島.
廿一日, 廣乙、濟遠、威遠、愛仁、飛鯨輪船均先後停泊內島.
廿二日, 接傅相電, 和議决裂, 速備戰守。江自康率所部至。下午, 馳往成歡, 相度地勢。成歡距牙山西北四十里, 水原、振威在其前, 爲漢城往公州要道, 擬駐師防守。時倭隊聚果川、水原, 衆約三萬。電線中斷, 聲息不通.
廿四日, 早二點鐘, 率副中、老前、練右三營馳往成歡, 分紮要隘。晩, 接牙山葉軍門飛函, 稱廣乙、高陞被倭擊沉, 邊衅已開, 預備戰事公。探報倭大隊已逼振威。以兵力單薄; 飛報葉軍門速派援兵助戰守。
廿五日, 葉軍門派江自康、許兆貴率隊至。當令江自康一營紮成歡西南堵截振威來路, 許兆貴一營紮成歡東角山埂。警報頻來, 官軍探騎已與倭探開槍互擊.
廿六日, 辰刻, 葉軍門馳至, 問戰守計。告以「海道已梗, 援軍斷難飛渡, 牙山絕地不可守; 公州背山面江, 天生形勝, 宜馳往據之。戰而勝, 公爲後援; 不勝, 猶可繞道而出。此間戰事當率各營竭力防禦, 相機進止也.」 葉軍門從之, 卽率所部葉玉標等五百人往。下午, 探報稷山有敵騎出沒, 乃登山望倭軍, 見馬步大隊駐振威, 衆約二三萬, 軍容甚盛。我軍馬步不滿二千, 衆寡懸殊, 頗爲顧慮。馳歸。晩餐, 于光炘來謁, 稱探得倭於今夜分兩股一來襲成歡官軍, 一截往公州去路。卽傅令各營皆飽食以待。成歡距振威三十里, 西南有高山, 遙對振威來路。前行十餘里, 有河橋爲必經之道。東有小山, 草深林密。東南一山, 下有小徑通稷山、公州。卽令哨長尹得勝帶砲隊駐紮西南山頂, 見敵過轟擊之。令幇帶馮義和帶精銳三百伏河旁林際, 敵半渡卽出擊。令哨官徐照德率百人伏山側, 幷在山頂瞭望, 何方有警, 卽懸燈爲號。令幫帶聶鵬程領兵四哨伏大道西溝畔, 營弁魏家訓領五百人爲接應。令翼長江自康率仁營扼敵趨牙山路。令武備學生周憲章、于光炘等帶健卒數十伏振威趨稷山道側。營弁許兆貴率四百人紮成歡東角爲聲援。部署畢, 慷慨誓師。衆感奮, 皆願決一死戰。
廿七日, 五更時, 倭前隊果渡河橋, 我軍驟放排槍, 斃敵數十。時夜色蒼茫, 敵猝遇伏, 遽引退, 橋小人衆, 擠擁墜水溺死甚衆。我軍逐之。敵設旱雷於後防追軍, 遽退, 誤觸雷機, 轟斃無數。我軍少, 不敢窮追。迨天明, 敵後隊蜂擁至道口, 與我軍開槍互擊。不虞尹得勝在山巓迭發大砲, 殲敵甚多。正在得手, 敵復翻山越嶺, 分道包抄, 我軍人自爲戰, 莫不一以當十。自寅至辰, 槍砲之聲不絕, 死傷積野, 血流成渠, 而敵愈聚愈衆, 布滿山谷。我軍四面受敵, 猶復決命爭首, 搶占山頭, 轟擊不輟。時馳驟槍林雨彈中, 往來策應, 見軍火垂盡, 不得已率衆潰圍而出, 至天安, 與葉軍門會, 請軍門先馳往公州, 自爲斷後, 一路招集殘卒, 晩宿廣亭。是役, 我軍多埋伏地中, 從暗擊明, 故死傷僅百餘人, 哨官吳天培、聶汝貴、學生周憲章、于光炘等皆力戰捐軀。敵兵死傷千餘, 經此大創, 遂不敢追。
廿八日, 師行至公州江滸, 遇官軍反旆渡江, 訝之。有頃, 葉軍門策馬至, 相見, 言「公州不可守, 不如繞道至平壤, 會合大軍, 再圖進取.」 遂率所部馳去。卽駐隊半日, 收集餘衆而行, 晩宿燕溪。
廿九日, 行五十里至淸州。士卒飢疲, 出資命韓民炊黍餉之。
七月初一日, 行五十里, 宿靑安縣。邑民聞大軍過, 咸來問訊, 獻壺餐焉。
初二日, 行五十里, 至鎭川, 隊伍多落後, 駐軍待之。
初三日, 早, 探馬飛報, 忠州駐有倭兵。恐前軍有失, 率隊馳七十里至槐山縣, 與葉軍門會。
初四日, 葉軍門率所部前行。獨率騎卒殿後, 收拾傷殘, 行八十里, 宿興塘縣。
初五日, 率隊涉漢江, 至淸風府, 計行五十里。
初六日, 行三十里, 駐提川。跋涉道途, 人馬困乏, 令飽餐將息。
初七日, 行四十里, 宿荒村, 白叟黃童咸來觀看, 並獻蔬菜, 柴草, 代汲炊焉。
初八日, 行四十里, 至原州。受傷士卒病莫能興, 均給資留醫治, 派員照料, 幷照會韓官一體保護, 病卒皆感泣。
初九日, 行三十里至橫川縣。前途卽春川, 爲元山往漢城大道。聞倭兵由元山登岸者二千人, 將由此赴漢。葉軍門恐與敵遇, 三宿始行。
十二日, 葉軍門命選精騎數百爲前驅, 途無所遇, 但山路崎嶇, 天氣酷暑, 行八十里, 至春川。
十三日, 行八十里, 至狼川。途遇奉天左統領寶貴探弁, 始悉官軍悉屯平壤。
十四日, 中途遇韓民, 稱山後伏有倭兵百名, 率騎搜索不得。行九十里, 宿金花縣。
十五日, 途遇倭兵二名, 率騎往捕, 已越嶺而逃。晩駐平康, 計行五十里。
十六日, 行十餘里, 至一村落, 桑麻雞犬, 有古武陵風。大雨不止, 遂宿是間。居民獻壺餐, 讓廬舍, 供栖止; 悉厚賞之。
十七日, 率隊前行。雨後山溪暴漲, 人馬亂流而渡, 薄暮, 宿伊川, 計行八十里。
十八日, 行七十里, 至支石場。始得傳相前電, 稱衆寡不敵, 當繞渡漢江至平壤, 會合大軍, 添補槍械, 再作戰計。
十九日, 行九十里至遂安, 見山麓有教堂, 我兵疑藏有倭探, 爭入搜索。
廿日, 大雨不能啓行。左冠亭軍門派馬隊來接。
廿一日, 行九十里, 至祥原。葉軍門已先驅赴平壤。連日陰雨不能前行, 人馬坐食, 糧草不給。
廿三日, 葉軍門專弁來止拔隊; 士卒心殊不悅, 用好言撫慰。
廿四日, 糧絶, 告糴黃州, 旋聞廷旨已頒賞給將士銀二萬兩。
廿五日, 陰雨不止。聞葉軍門已將前敵保案電請傳相入奏。
廿六日, 接傳相電, 飭添募數營; 士卒聞之, 皆極喜躍。
廿七日, 糧絶卒餒, 因專弁請葉軍門拔隊駐平壤。
廿八日, 天霽, 整隊渡大同江, 到平壤, 時日已晡。謁葉軍門, 旋晤左冠亭、豐厚齋、馬荆山、魏達三、聶馥山諸公, 慇懃慰勞, 譚笑甚歡。
廿九日, 出望大軍漫無布置, 隱切杞憂。
三十日, 見葉軍門及左、衞諸公, 力言各軍宜擇要分紮防敵抄襲, 悉駐平壤城中非策; 均以爲然, 惜未能及時布置。
八月初一日, 電旨派葉軍門爲諸軍統帥。一軍皆驚。保案亦奉電旨允准。
初二日, 電稟傳相請囘津募兵, 電准卽遣馮義和先發。
初三日, 葉軍門飭將蘆防統領關防交魏家訓護理, 副中營務卽交幫帶聶鵬程接管。
初四日, 雞鳴上馬, 一路涼風蕭蕭, 馬蹄得得。過順安, 至肅州, 計行百一十里。
初五日, 率從人乘馬曉行, 殘星在天, 霜華滿地。馬過, 狐嘯狼嘷, 聲震林谷。行六十里, 至安州, 午餐; 復行五十里, 至嘉山宿焉。
初六日, 行六十里, 過宣州; 二十里, 過郭山; 二十里, 至定州。一路官兵往來繹絡, 咸相問訊。
初七日, 大霧溟濛, 至日出始乘馬啓行。八十里, 至鐵山。時日已銜山, 炊煙四起, 遂宿焉。
初八日, 行七十里宿江口。自平壤至此, 沿途居民十室九空。問諸途人, 皆言兵勇騷擾所致。師行軍令烏可不肅哉!
初九日, 行三十里抵義州。隔江卽九連城, 爲中韓邊境。吳鑑泉觀察等亦到, 同候輪船囘津。
十一日, 傳相電開: 「奉廷旨, 前敵得力之員, 著毋庸囘津招募。」
十二日, 別吳鑑泉觀察, 馳馬囘平壤。謂傳相已電止囘津, 平壤事急, 不可不囘助戰守。吳君壯之。
十五日, 至定州, 聞平壤軍務吃緊, 兼程前進, 晝夜行百六十里, 抵安州。
十六日, 黎明, 遇盛軍馬隊分統衞本先, 和平壤失利, 左冠亭軍門陣亡, 爲之流涕。卽與衞本先議守安策。葉軍門等均先後馳至, 卽請出令收散隊, 扼守安州, 深溝固壘以待。葉軍門不聽, 遂紛紛相率渡鴨綠江。旋令領殘隊紮安東六百吊要隘, 與敵相持一月有餘。
九月廿五日, 葉軍門被議, 奉旨以幫辦軍務宋祝三宮保慶爲全軍統帥。是時士卒疲乏, 粮械不給。馬金敍蘆防三營復奉調他適, 兵力益單。請濟師, 不許。旋奉帥命, 移師分堵栗子園、虎耳山。
廿六日, 倭兵由上游蒲石河偸渡鴨綠江, 來攻虎耳山, 衆約四五千。率隊出禦, 自卯至午, 槍炮互撃, 殺傷相當。下午, 敵來益衆。我軍子藥垂盡; 旋報宋帥退守鳳凰, 勢益孤, 祇得將快砲二尊埋藏地下, 率衆且戰且走, 小駐筆子溝。翌日, 飭兵丁掘地, 將砲取出, 輦之而歸。
廿八日, 率隊至鳳凰城, 謁宋帥, 飭令移守摩天嶺、石佛寺。時孫子揚、呂道生同奉帥命率盛軍馬步紮附近連山關、甜水站等處。
十月初四日, 宋帥提兵援蓋平, 添派八營, 令分守大高嶺一帶。時鳳凰城已爲敵踞。
十四日, 倭以大隊來攻連山關。盛軍馬隊出戰, 衆寡不敵, 登時失守。聞警, 馳救無及, 不得已扼守山巓, 竭力抵禦。是時我兵少, 乃於叢林張旗幟鳴角鼓爲疑兵, 幷乘間出奇截殺、雕勦, 時出時沒, 步步設防, 重重埋伏, 臥雪餐風, 苦守十餘晝夜, 敵不能越。
廿六日, 奉上諭, 特授直隸提督。天恩高厚, 時事艱難, 不覺感泣。
廿九日, 雪。夜, 密約盛軍接應, 親率數百騎乘敵不備奪囘連山關隘。時敵在夢中驚覺, 不知我兵多寡, 逃竄分水嶺, 我兵開槍躡擊, 斃敵無算, 幷陣斃倭酋富岡三造。天明, 盛軍隊伍紛紛繼至。
十一月初二、三、四等日, 各出小隊互撃。
初九日, 挑選精銳千餘, 分作三隊, 進伏分水嶺旁, 突出奮擊。敵軍不支, 棄嶺而逃, 追殺至草河口。於是命夏靑雲率馬隊進紮分水 嶺前, 耿鳳鳴率奉軍紮連山關, 孫顯寅、呂本元統盛軍紮甜水站, 江自康率仁字營紮老虎嶺, 聶鵬程、沈增甲各帶本營紮齊家崴, 親率馬步精銳往來接應, 布置稍爲嚴密。
十二日, 敵隊來攻, 督隊奮擊, 直貫其陣。敵敗走, 率騎追奔數十里。過通原堡而還。
十三日, 敵以大隊來撲, 親率夏靑雲等迎擊。黑龍江將軍依帥克唐阿率敵愾勁騎來會, 大戰於金家河, 殄敵無算。官軍傷亡, 敵愾爲多。是晚, 依帥軍紮草河口。率夏靑雲等囘扼分水嶺。
十四日, 我探騎遇倭探開槍互擊, 斃其一人。
十五日, 接奉天將軍裕壽帥祿電, 克復連山關、分水嶺在事出力將弁, 奉旨著幷案保奬。
廿日, 敵屢次失利, 退守薛里站。旋聞蓋平失守, 電線中斷, 深慮兵單, 因將情形縷稟傳相、裕帥。
廿三日, 依帥軍報稱永統領山率勁騎直搗鳳凰敵巢, 在龍灣力戰捐軀。功敗垂成, 深爲惋惜。
廿五日, 唐軍門仁廉專弁欲將江自康仁字營調囘; 以嶺防吃緊, 正在需人, 未遣。
廿六日, 袁慰廷觀察接傅相電幷宋師文, 均飭囘軍援海、蓋。獨念摩天嶺爲遼、瀋門戶重地, 豈易輕棄! 卽將留守事宜商諸呂道生、孫子揚、耿岐山三人, 皆莫敢肩此任。旋接裕師祿、長師順、遼陽徐州牧慶璋飛函, 均請留守, 萬勿輕動, 致礙全局; 乃將萬難囘顧情形稟覆傅相、宋師.
十二月初五日, 依帥來咨, 知遼陽危急, 遂帶隊馳援, 杜敵北竄。時倭以鳳凰城爲老巢, 大隊分踞薛里站、康家堡一帶.
初七日, 電請傅相、宋帥, 略云「軍興以來, 祇聞敵來, 未聞我往, 此敵之所以前進無忌也。擬將嶺防布置嚴固, 率精騎千人直出敵後, 往來游擊, 或截餉道, 或焚積聚, 多方擾之, 令彼首尾兼顧, 防不勝防, 然後以大軍觸之, 庶可得手也.」 均覆電來阻.
十五日, 裕壽師電, 稱依堯師、長鶴師, 宋祝師約訂十八、九等日合兵攻海城倭兵, 飭各路同時大舉, 以分敵勢.
十六日, 親率馬步千餘人過通原堡、大甸子、金家河, 進逼薛里站倭壘, 以圖牽制。盛軍呂道生、孫子揚、奉軍金得鳳、耿岐山曁江自康等, 各出隊助聲援, 敵不敢出.
十九日, 伏兵擊斃倭先鋒騎隊數名, 遽收隊, 死守不出; 親率數十騎直摩其壘, 搴旗而還.
廿一日, 探得倭由鳳凰城發大隊來爭關, 因於三更率隊越山而東, 伏孔家屯, 聯絡壽統領山軍, 竢敵過夾擊之。敵隊至, 果懼我軍掩殺, 止不敢前。
廿八日, 料紮孔家屯西敵股必來攻, 因預將隊伍散伏陡嶺子、長嶺子一帶, 各帶洋號數枝, 令曰: 「聞山巓號聲, 悉吹之, 卽燃槍迭擊, 蛇行鼠伏, 聚散無常, 使敵莫測我軍虛實, 此奇兵也.」 當令數卒持洋號繞道潛伏山巓瞭望敵軍。天明, 敵至, 山巓號響, 各處號聲、槍聲同時並發。敵駭竄, 自相蹂躪, 死者甚衆, 我兵未傷一人。以兵單不敢追, 仍紮孔家屯。
歲除日, 爲中國年節, 料敵必乘間來撲, 令夏靑雲率隊伏土門嶺。天微明, 敵馬步五百餘人來襲, 夏靑雲突起奮擊, 槍斃倭酋一名, 卽麾白旗收隊向薛里站而去, 令勿追, 懼有伏也。自此以後, 敵堅守不敢出, 惟探馬相遇開槍互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