닫기

연락처
기념재단
TEL. 063-530-9400
박물관
TEL. 063-530-9405
기념관
TEL. 063-530-9451
Fax.
063-538-2893
E-mail.
1894@1894.or.kr

동학농민혁명기념재단 사료 아카이브 로고

SITEMAP 전체메뉴

1차 사료

사람이 하늘이 되고 하늘이 사람이 되는 살맛나는 세상
일러두기

孔子曰: “吾道一以貫之.” 又有道二道三道四之訓. 一是一理, 貫是貫通, 而以吾一心之理, 貫通萬事之理, 則軆之所一, 用各不同. 故以仁與不仁言之, 而道有其二, 以知仁與勇言之, 而道有其三, 以事父事君事兄施友言之, 而道有其四. 然以一本萬殊上言之, 則奚翅二三四? 五倫六言七政八條九經之用, 罔非是道之貫通也. 以萬殊一本上言之, 則百慮百事萬事萬物, 無非是道之一理也. 譬之於路, 君居皇極之位, 洞開九疇之門, 而六極八荒四海九州之路, 次第豁然, 則此一本所以萬殊也. 六極八荒四海九州之道, 莫不歸仁於皇極之位, 則是萬殊所以一本也.

是故九疇之皇極, 卽大學之止至善, 而天君一定, 萬事萬物之理, 自然貫通, 則夫子一貫之訓, 就聖道一理渾然, 泛應曲當處說, 而曾子恐學者之未達, 惟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 忠者, 盡己之謂, 而一之所以爲軆也, 恕者, 推己之謂, 而貫之所以爲用也. 然則欲學是道, 非盡己推己, 無以下手, 而其爲學也, 必有心法之巧處.

學者, 覺也效也, 術者, 述也行也, 自小子效而覺之, 則自有心法之述之行之, 此學術二字, 爲斯道推用之大頭臚, 而孟子曰: “伯夷·伊尹·孔子, 皆古聖人, 吾未有行, 所願則學孔子.” 董子曰: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 皆絶其道, 勿使並進.” 誠哉, 是言也!

初學步者, 先習於廳舍平正處, 而漸進於皇路坦平處, 則得其學術之正, 始學騎者, 初出於門外正直上, 而終達於帝畿廣平上, 則亦得學術之正, 學射藝者, 軆正心直然後, 得其彀率之術, 學匠師者, 心正視直而後, 用其規矩之術. 曲藝猶然, 況於聖人之道乎.

堯·舜·禹·文·周·孔, 旣是生知之聖, 而軆天之道, 殷·湯·武·成·康, 皆是學知之賢, 而軆人之道. 故齊聖廣淵之德, 克配上帝, 昭玆來許之孝, 承其祖武. 于斯時, 九圍式有, 咸曰一德, 萬邦以綏, 作其新民, 上有禮樂敎化之術, 下有仁義忠信之學, 設庠序而明之, 立學校而導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兄兄弟弟, 天下之治平盛矣, 聖人之能事畢矣.

降而至於春秋, 三王已邈, 五覇專制, 假仁而非仁, 仗義而非義, 其下化之, 師異道, 人異論, 吾夫子始有攻異端斯害之訓. 夫異端者, 一端之外, 更有他端也. 緖之始見於中曰端, 而一推是端, 則千尋萬仞, 無所碍滯. 又推一二百千之緖, 經綸天下之大經, 三百之禮, 三千之儀, 無不錯綜分合. 故推其惻隱羞惡之端, 而爲仁爲義, 擴其辭讓是非之端, 而曰禮曰智. 帝王心法之要端, 不外乎此, 聖賢道軆之大端, 不出於是, 天下萬世, 夫孰謂是端之非一哉.

若夫虛無之學, 雜於眞實之道, 而自謂之學, 則亂於仁義之端, 害於經綸, 寂滅之學, 混於誠一之道, 而亦自謂學, 則亂乎禮智之端, 害於錯綜, 以至墨氏之學, 似仁非仁, 而孟子斥其無父, 楊氏之學, 似義非義, 而孟子斥其無君, 有曰: “楊墨之道不息, 孔子之道不著, 邪說誣民, 充塞仁義, 率獸食人, 人將相食.” 莊叟之化蝶, 列子之馭風, 過於虛無, 而著其心術之不正.

申·韓·荀卿·李斯之學, 稱爲刑名, 而淺陋固滯, 終至焚坑之禍, 賈誼·馬遷·班固之學, 稱爲儒術, 而附會强辯, 昧於大道之要, 上有修玄之主, 下成事黃之風, 董子之說, 不能救浮靡之俗, 劉向之論, 不能復禮樂之敎.

自漢明迎佛之後, 胡僧亂華, 世之學術者, 不入于佛, 則入于老, 入者師之, 出者斥之, 此豈非上之人, 不向聖學, 好其虛誕之學, 致然乎?

魏之王何·晉之阮畢, 以虛以無 爲祖爲宗, 誘引之, 波蕩之, 遂致儒術之掃如中國之墟矣, 裴頠崇有之論, 范寗好儒之議, 徒言而已. 且夫梁武之親爲四衆, 佛不能救其餓, 魏宗之專尙五戒, 佛未能長其殀, 則佛學之徒害無益, 若是左契也. 傅奕雖請除法, 唐祖遂令沙汰而終未援其本柢, 韓愈雖請除骨, 唐帝乃惑道茂而遂至蕩其中國, 夫孰有千尺砥柱, 屹立於大河茫洋之中, 回其狂瀾頹波之不測哉.

惟天仁覆悶下, 宋德休明, 文治精華, 莫盛於三代之下. 於是, 周茂叔·邵堯夫·兩程子·兩張氏·紫陽朱子諸賢, 輩出扶植斯本於支葉旣圮之後, 使之暢茂條達, 邪說者不得作, 詖行者不能肆, 天理未亡, 人心不死, 學術之復正, 如日掃雲. 及其衰也, 秦檜·韓侂冑·賈似道·史彌遠之邪說復行, 指正學謂僞學, 終而覆國.

歸來東土, 古稱禮義, 逮夫龍飛漢陽也, 與皇明曆數, 同運並行, 主聖臣賢, 建學設校, 鼓吹六經, 笙篁五典, 煥乎文章, 蔚然儒風, 夫何頃年以來, 間有邪學潛滋暗藏, 稱曰. 其道專主亂倫, 而邦有嚴禁, 間或誅夷, 不敢肆行矣, 一自洋倭渡海, 其說橫流, 自京至鄕, 自謂聖敎者, 搤腕揚臂.

嗚呼! 前■丁卯春, 我先君松隱公, 臨終也, 遺戒不肖曰: “後此三十年, 當有異學橫馳, 時事多艱. 吾家宗師孔孟, 幾十世, 倍師學異, 非我子孫. 戒之戒之!”

迄于癸巳甲午間, 果有東學熾盛, 與佛學相對, 聞者莫不歎其前見. 蓋佛學出於西域, 祖於釋氏, 有西方聖人之號. 故稱以聖敎, 而亦異於釋氏淸淨大捨·慈悲不殺之敎, 專以乖異淫辟爲主, 則亦是釋氏之異端也. 東學則不知所從, 近嶺南人崔濟愚者, 得妖書, 愚氓輩, 見而惑之, 漸次傳播. 靑邱三百六十州, 擧染習, 有如張角之分遣弟子, 周流四方, 中原八州三十六, 一時響應者.

自癸巳春, 稱以輔國安民, 雲聚於古阜·泰仁·沃川·報恩等地, 服裝乖異, 口誦十三字呪文, 誘引愚俗, 變幻心腸, 集合如烏, 而其文蓋非吾儒之投目. 故不記一字.

至于甲午春, 厥徒稱以表率之任其牧養者, 不揣民情之艱, 掊克殘暴, 大會于古阜白山, 搜搜馬, 橫行南土. 全羅道觀察使中營將, 遣兵攻之, 大敗 , 又敗于長城黃龍江, 遂陷全州城. 聲動天地, 監司·判官·營將·中軍, 一時遁走, 餘黨處處蠭起, 慓掠閭里, 民皆登山. 其魁則全綠頭·金開南·孫和仲·徐一海等, 不可勝數, 多殺長吏, 都奪富人, 不可禁止. 守令望風趍走, 供其軍需, 剝割民人, 厥名東學, 實是同虐, 其號道人, 寔是盜人.

其殘暴橫逆, 古今靡有, 京城大駭, 請兵于倭. 十月全綠頭, 率兵數萬, 自三禮驛, 向于忠淸道公州, 京軍與倭兵, 拒于公州孝浦, 屯于山上, 一時放, 匪徒追風解散, 如葉落尾解. 復會于恩津論山浦, 京倭兵, 追奔逐北, 直抵論山, 奔竄顚倒, 一網打盡, 送魁京城, 斬戮都市, 烏在其道學爲民之名乎.

張角奉事黃老, 稱有呼風喚雨之術, 而剖棺戮尸, 孫恩變化鬼神, 雖能飛行雲外之術, 而溺死海中. 近則白蓮道士·哥老會, 皆能遁甲藏身, 變化如鬼, 而卒皆誅斬. 所謂東學者, 果是黃老之學歟? 鬼神之術歟? 箇箇張孫, 面面白洪歟? 邪學之無實, 莫若是明鑑, 而所謂佛學, 旣非二典·五誥·八條·九經之文, 則抑是老·佛·莊·楊· 墨·申·韓·荀·李之學歟? 言論如老·莊, 好尙如楊·墨, 刑名如申·韓, 文章如荀·李, 不過爲異端之宗, 而後之學此者, 皆無令終, 則何況決東方之東流, 豈得水之性乎. 決西方之西流, 豈得水之理乎? 況且東學之徒, 皆吾君之赤子, 不堪殘吏之暴虐, 喘息釜中, 盜弄潢池, 則有龔遂·張綱敎之喩之, 使之歸化, 可也, 何至紛紛召累世之仇國, 假手而殺吾赤子乎. 此乃好事之人, 不學無術, 出沒外國, 欺君釀禍之所致也. 遂使倭醜, 秉釁肆毒, 變吾爲彼, 復其數百年讐怨, 傾我三千里社稷.

嗚呼! 國之興喪, 在於文之盛衰, 文之盛衰, 在於學之正邪, 學之正邪, 在於心之趍向, 心之趍向, 在於敎之善惡, 敎之以善, 則心趍於正, 文學盛而國興, 敎之以惡, 則心趍於邪, 文學衰而國喪. 學之有術, 術之在學, 一以貫於是道, 而道之所明, 罔若義理之精察. 故吾夫子嘗曰: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必思, 思而必學, 吾儒所以眞積力久也, 思而不學, 學而不思, 異端所以流蕩忘返也. 曾子曰 ‘明德·新民·止善’ 非彼所謂曰道曰德也, 子思曰 ‘命性·率性·修道’ 非彼所謂作用是性也. 揚子善惡混之說, 果是同於孟子之性無不善乎? 墨子葬以薄之道, 亦是同於君子之不儉其親乎? 推此觀之, 正之爲正, 無不正於萬事萬物, 邪之爲邪, 無不邪於萬物萬事. 路有正邪, 舍是正而由邪, 則有誰招岐路人, 指示以一貫道, 使之覺效焉述行焉.

이 페이지에 제공하는 정보에 대하여 만족도를 평가해 주세요. 여러분의 의견을 반영하는 재단이 되겠습니다.

56149 전라북도 정읍시 덕천면 동학로 742 TEL. 063-530-9400 FAX. 063-538-2893 E-mail. 1894@1894.or.kr

문화체육관광부 전라북도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