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甲午三十一年春, 東學之徒, 托以長吏殘暴, 煽動湖南, 剽掠滋甚. 朝廷不思所以安輯, 招入倭兵, 欲資其援, 而及其近畿之日, 反爲致疑, 倭寇乘夜越城, 突入大內, 肆其威脅. 於是諸國之人相應枹鼓, 觀其機勢, 彼徒之在內者, 橫行恣意, 遂爲裁損供奉, 至於迫脅寶位, 人情憤惋罔極.
八月, 自上特命承旨李建永, 召募湖南草莽之臣, 有舊於李召募, 以從事之帖授之, 示以諭旨, 其略: “王若曰, 嗟爾! 三南搢紳章甫, 壬辰殉節錄勳臣子孫曁行負商班首等. 予以寡昧, 叨承丕基, 于玆三紀, 屢經變故, 而德不加新, 天來悔禍, 姦臣竊命, 倭夷犯闕, 宗祀危亡, 迫在朝夕. 罪由予躬, 禍及無辜, 予實何言? 雖然國家五百年休養之德, 不謂不厚, 而安危倚仗, 莫先於三南. 今玆密遣近臣, 召募義勇. 嗚呼! 爾等無以予否德, 惟先王深仁厚澤曁乃祖忠亮藎勞, 剋日倡義, 恊心同力, 以扶我垂亡之國, 以救予瀕危之命. 國之淪喪, 其惟爾等, 國之興復, 亦惟爾等. 予言止此, 不寫多誥.”
臣枰稽首: “嗚呼! 楚莊勞師, 三軍挾纊, 唐宗罪己, 狂將感泣. 王音如綸, 民心如擣, 奚翅挾纊之師感泣之將, 而湖南五十州, 豈無一人義士? 然而智不及謀, 勇不及斷者, 無奈兵權之盡入於東徒, 束手之無策於南人也. 賊之挭化, 亦是吾民, 而上之御道, 可服勁賊, 故召募之遣, 惟以綏懷匪徒, 制梃島夷也, 召募之來, 亦以效忠王室, 歸化賊徒也.” 於是召募所到處, 匪徒所屯聚者, 見此宣諭, 莫不揮淚奮氣, 奉此宣旨, 皆曰效忠敵愾.
十月, 全綠頭自三禮驛, 率數萬兵, 向于公州, 金開南自帶方府, 督數萬軍, 向于淸州, 其他匪魁之在於各邑者, 如山鳴谷應, 桴動影隨. 余謂李召募曰: “彼雖匪道, 亦有人彝, 今此糾合, 雖稱義兵, 其魁本非用兵之略, 其卒皆是鹵掠之徒, 鄧禹所謂盜賊群居, 無終日之計者, 此之謂也. 發遣此徒之後, 留循南土, 設誠召募, 忠志之士必多應募然後, 方可謂倡義. 若專信此徒, 則事必難成功, 不可混入彼陣之中, 以取後日之譏.”
李召募曰: “不然. 用兵之法, 無異聖人之道, 權而得宜, 則亦是時中. 當此之時, 雖欲召募, 豈有一人應募者. 今此軍中, 無非搢紳章甫勳臣子孫, 捨此而豈可他求.”
余曰: “此豈用兵之權與時. 孔子曰暴虎憑河者, 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者也. 此全金數者, 皆非韜略之士, 旣是妖言之類, 名雖托於爲國, 心實在於肆欲. 以曉虎晝魍之勢, 聚合烏援蟻之徒, 然勇夫能暴憑者, 豈能臨事懼乎, 亦能好謀成乎. 且薰蕕不可同器而藏, 丹漆非所同色而染, 豈可以賊盜無實之托名, 同看於將帥有智之用兵乎? 明者睹未萌, 况已著乎.” 余乃辭疾不往. 李召募性本柔仁, 不忍於彼徒之歸化.
乃發遣征倭于公州, 東徒大敗而歸, 於是召募拊心慟哭. 餘徒又敗于論山, 適爲資兵齎粮之備, 邪學之害道, 賊寇之賣國, 若是其酷且甚哉! 於是倭寇憑是爲功, 橫行南土, 稱以殲誅東學, 恣其殺戮, 而我國兵丁循檢輩, 以倭爲前, 肆其侵暴, 甚於東徒, 世之所變, 誠可痛哉!
盖東學之聚黨, 托於轉運之侵漁, 東學之爲盜, 由於觀察之先兵, 若使觀察親往賊所, 曉以禮義, 寬其賦斂, 革罷轉運, 使安生業, 則必解而各歸, 如其不悛, 則當誅元惡一獄足矣, 何至紛紛召累代之讎國, 使之肆其怨毒乎. 所謂凶賊輩素懷無君之心, 百般釀計, 陷是君父, 傾是社稷, 何其一天下同賦之性, 爲是萬人間不忍之事乎.
遂至乙未八月之大變, 實是宇宙千古之乖擧也, 孰非爲子而弑母后於不虞者, 忍共戴天, 彼亦爲臣而䝱君父於至尊者, 豈與生地? 受髮膚於父母而削之爲僧, 乃是君民之涕淚也, 別衣冠於華夷而變之爲貊者, 若是朝野之恚忿也. 天不變而有理, 道不墜而在人, 與國共憤, 罪魁授首, 而短狐尙多, 羶羯愈肆, 姦兇之反治爲亂, 雖未免五百年氣數之變, 聖明之引咎責躳, 豈不致萬億年敬命之休? 所謂開物化民, 旣是姦臣之釀禍, 則必爲援此擠彼, 詎是前頭之爲福.
言念靖社之撥亂反正, 惟在輔翊之盡忠奮義, 不勝感泣於甲午之宣諭, 略陳心膽於丙申之時事. 惜乎! 李召募殫心勤王而終未立效, 捐館京邸, 余亦遐棄荒野. 白首壯心, 無奈已衰之馮老, 紫塞瞑目, 寧試可用之馬翁, 堅衣欲拂, 每是聞江而思征, 長風未乘, 徒然破浪而投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