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倡義, 雖爲勢不及之時, 然臣子義理, 固有敵所愾之憤, 故先自礪山校中, 通諭各邑儒中, 而終未遂意, 可歎哉!】
云云孔夫子垂訓曰: “志士與仁人, 無求生而害仁, 有殺身而成仁.” 孟夫子有言曰: “生亦我所欲, 義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 夫仁以事親爲先, 義以事君爲主, 而仁義一理也, 君親一軆也. 志仁而有求生之心, 則不可爲事親之仁, 而不能事親者, 豈可以事君乎. 欲義而有取生之心, 則不可爲事君之義, 而未能事君者, 烏可以事親乎. 是以寧殺其身, 不可害仁, 寧舍其生, 不可後義, 而聖賢所以勸勉後學也, 後學所以先㥯君親也.
嗚呼! 我東立國仁義, 列聖朝至仁盡義, 積累洽浹, 上以子慈下, 下以親愛上. 故有難則士皆殺身而成仁, 有危則人皆舍生而取義者, 固是秉彝之好德也, 非是假名之詐力也.
粤自龍蛇倭夷憑陵, 肆其虺毒, 縱其豺心, 驚震我七廟, 掀蕩我八垓. 民之慈父, 播越艱楚, 君之愛子, 塗腦糜軀. 我祖先沐雨櫛風, 枕戈袵革, 磬心翊戴, 恊力匡復者, 這箇是不害仁不舍義, 生而報於君親, 死而戒於子孫也. 彼之終剿, 非我先加, 由彼自伐, 以迄于玆三百有餘載.
彼所謂大鳥圭介闖我國匪徒之亂, 捲土越海, 踰我墉堞, 犯我宮闕, 䝱我君父, 劫我臣子, 而稱之曰開化. 大抵我之於彼, 其將曰與國歟? 抑亦爲讐國歟? 若是與國也, 則不消說開化二字也, 果是讐國也, 則何若是開化一心也. 直不過施其猾計, 用夷變夏底意也.
昔新垣衍說趙魏之王, 欲共尊秦爲帝, 以却其兵, 魯仲連斥之曰: “秦貪暴之國, 棄禮義上首功. 彼卽肆然爲帝, 變易諸侯之大臣, 奪其所憎, 予其所愛,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哉? 連有蹈東海而死, 不願爲之民.”
夫梁亦中國, 秦亦中國也, 而魯連尙斥其無禮義, 不願爲民, 西周天地, 恨無千百, 魯連扶大義而尊周室. 況我之於倭, 截然有華夷之判, 從其制, 爲其民乎? 言念前讐, 南山之竹, 書之無窮, 東海之波, 流之難盡, 夫何有幾箇新垣却其兵而安是國乎. 召募南下, 宣布旨諭. 宗社之憂, 迫切於天地之心, 民雖老羸癃疾, 莫不憤激涕淚, 矧乎修孝弟之壯者, 若是恝於父母之憂哉.
軍讖曰: “敵陵待之, 敵悖義之.” 彼則陵我弱, 而我則待而應之者, 以弱制强之術也, 彼則悖我之柔, 而我則義而正之者, 以柔制剛之道也. 義之所仗, 士力日新, 戰如風發, 攻如河決, 則何患乎彼之强剛而示之以純弱純柔乎.
吾夫子有曰: “自反而縮, 雖千萬人, 吾往矣.” 兵以義動, 疇曰不縮? 凡我學孔之人, 夫孰非先王遺民, 亦孰非祖先子孫? 市井之中, 皆是人臣, 草澤之中, 非無英雄, 惟我諸賢, 各修其忠甲義干, 剋日奮力, 用追我先王先祖克勤之猷, 以衛天地父母惕若之憂, 以昌我憲章制度文明之邦, 無違我所學成仁取義之地, 千萬幸甚.
右敬通于各邑校中.
崇禎後甲午八月日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