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阜郡守趙秉甲, 稱以國令, 招致百姓行令曰, 防 一邑寃聲仰訴, 而事不歸正, 民亂蜂起, 狀頭則全彔斗也. 此人則東學道通, 造化無窮, 故爲其狀頭也. 本倅秉甲, 逃走上京, 事聞上趙秉甲鐘樓決杖與火針. 牌招廣州朴元甲, 命除授古阜郡守.
到任三日後, 招致萬百姓曰: “汝矣所寃, 吾當盡雪矣, 勿慮”云. 故各歸農業矣. 自朝家欲詳知古阜事, 使長興府使, 送古阜按覈使. 到全營與首監使酬酌後, 押上古阜民亂起鼓八人, 嚴牢刑囚獄. 全彔斗暗聚渠黨數千人, 到底全營, 則營使畏其當頭事放送.
全彔斗率其黨數千名, 三月初入扶安邑, 扶 完伯聞此, 寄上將軍李再燮副將軍宋泗川, 泗川則全羅左右道左右商都班首也, 招致任所之人數萬名, 一時發全營軍器, 到古阜郡, 屯陳頭嶝案山, 望彔斗陣, 旗幟劍戟, 嚴如霜雪. 不勝憤激, 數挑戰, 日已暮矣. 馳檄敵陣, 上將軍鄭一昌年十四, 副將全彔斗年三十, 末將李一解年三十, 謀士盧聖凡年四十, 以此答檄, 故宋泗川率軍丁登頭嶝山, 時也黃昏, 鄭一昌揮長劒, 宋泗川不當敵勢, 與李再燮逃去, 則大軍中死者, 不可勝數, 賊將奪去全營軍器, 則七邑軍器奪去也. 其中隱匿之卒, 僥幸避身, 擧眼視之, 死者如山, 流血成川. 上將軍李再燮, 歸點軍卒則, 死者九百十四名.
事聞上大發京軍, 上將軍洪在熙, 副將李大人, 末將金大人, 率兵隊五百名·淸兵三百名·大炮十二車, 抵到全羅道營, 判官出于藪港, 迎接大軍行次, 或云四月初十日, 發行古阜云.
完營記.安倅暫爲避身, 右東學黨乘此空虛, 奪去軍器後, 連以玉溝·泰安·古阜等邑軍器奪取, 而屯陣于古阜後頭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