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面報事, 日遣伶俐堠人於大興之地西三處, 詳探動靜, 則非但其邑儒會所之將有來屠之患也. 京兵丁幾十名, 留在于興邑, 四出捕捉東徒, 再昨夜, 卒入大興東海洞里, 捉去六七, 昨日又入, 又捉去數人, 轉入東面, 又捉去數人, 此皆北下之接界也. 極爲悚懼中, 又聞“必屠北下”云云, 則其於京兵, 雖無公文, 難以私力拒之, 此將何以措處乎.
且“秋洞趙卜順, 旣以大興失捕之罪人, 代捉其父, 將捉厥漢乃已”云, 而今明間, 將有入屠秋洞之慮, 其洞民以免禍之計, 跟追趙卜順之蹤跡, 至於往探公州地而還矣. 路徑本邑軍幕所, 該幕所不知裏許, 以爲公州儒人, 聚羣而來, 至有步跋, 急報于官云, 極爲惶悚, 緣由牒報事.
甲午十一月十三日卯刻
北下面長洪淳喆
[題辭]
隣儒之虛傳令甲, 曾所慨歎是去乙, 今又藉勢兵丁, 轉査承當. 故才有令飭矣. 旣有招討營關旨內, 不有公文, 不許捉送, 則稱以東徒捕捉, 不遵招討營申飭者, 卽是好事做亂之類, 亦是化外之賊. 所謂頭目領卒者, 指名聞報, 無或如前侵鬧, 頓無辜之氓有焉向事.
十三日
官 (署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