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宗大王末年. 有慶州人崔福述者, 以邪道聚黨, 名曰東學, 而惑世誣民, 上命押送本道, 査究致法. 至癸巳四月, 其徒崔濟愚等, 稱以儒疏, 奉章叫閽, 請伸福述之寃. 於時搢紳章甫, 屢上章請斬濟愚, 其徒聞而駭走, 仍聚黨屯據於兩湖之間, 築城立旗, 遠近匪徒響應, 其勢漸大. 上乃命魚允中爲宣撫使, 馳往宣撫, 仍下綸音, 使之宣諭.
“王若曰, 咨爾有衆, 咸聽予一人誥, 我列聖朝謨訓孔彰, 明彛倫以立人紀, 崇正學以導國俗, 士農工商各安其業者, 今五百年有餘矣. 夫何世降俗渝, 趨向各異, 妄誕之徒, 咀呪之術, 誣惑我一世, 詿誤我衆民, 駸駸然如醉如顚, 莫可提醒? 況又爾等所謂學者, 自以爲敬天尊天, 而爾所稱敬與尊者, 無非慢天而欺天也.
引黨嘯聚, 其意安在? 築石爲城, 建旗相應, 乃敢書之曰倡義, 而或發文或揭榜, 煽動人心, 爾等雖冥頑, 豈不聞宇內大勢朝家訂約, 而乃敢托辭, 遂欲媒禍? 此非倡義, 卽倡亂也. 爾等盤據屯聚, 恃衆自恣, 至使朝家之政化無所底, 命令無所施, 往古來今, 豈有是理乎. 此皆由予一人不能導率爾安樂爾, 亦惟列郡牧守, 浚剝困苦爾, 而貪吏墨守, 將行懲創. 惟予爲民父母, 其視赤子之自陷於不義, 而哀矜惻怛, 不思所以牖昏嚮明之道乎. 玆令護軍魚允中爲宣撫使, 代予馳往布諭.
此亦先敎後刑之義也, 爾等其必胥告解散, 而脅從之類, 皆是良民也, 今若或擒納渠魁, 或密告情形者, 隨施重賞. 若一向不悛不散, 則予當有大處分, 爾等幡然改圖, 無至自干王章.” 於是東學黨退散.
甲午春. 湖南古阜人民, 結黨爲擾, 上命以長興府使李容泰爲安覈使, 使之査覈, 而容泰稱病謀避, 玩愒時日, 又欲乘勢攘奪民財, 而反滋致騷. 於是古阜鄕民全琫準, 以東徒魁首, 乘時嘯聚, 遂謀不軌, 其勢漸張. 乃命洪啓薰爲兩湖招討使, 率領壯衛營兵, 往討之, 拿囚古阜郡守趙秉甲于獄, 竄按覈使李容泰于金堤, 削全羅監司金文鉉職.
時賊入全州, 文鉉棄城而走, 上下敎曰: “民之休戚, 在於莅民之官, 而苟能悉心盡職, 無擾於民, 雖勸之使鬧, 其肯爲之哉. 列邑治否, 按廉而黜陟, 藩臬之責, 而初不能彈壓, 馴而致此, 又不能拊撫而調制, 安在其委寄方面之責哉. 文鉉先施刊削之典. 南民起鬧, 始由於古阜, 轉至於此, 寧不痛歎. 宜有一番鉤覈, 秉甲令王府, 具格拿來. 按覈法意, 何等緊急, 而迄無査啓, 反滋致騷, 事體旣隳, 僨誤亦多. 容泰施以竄配之典.”
又下敎曰: “方面委寄之任, 完府所重之地, 始鬧而不能禁戢, 闖入而不能捍禦, 乃棄城而越境, 封疆之臣死於封疆, 其義安在. 論其罪犯, 自有當律, 不無斟量, 特令安置于巨濟府.” 尋因臺章荐棘.
五月. 朝廷以東徒寔繁, 請援於中國, 命以李重夏爲迎接官, 使之前往辦事, 至是淸將聶士成等, 領軍來泊牙山地. 招討使洪啓薰等, 討平賊徒, 收復全州城. 捷聞上特遣宣傳官勞問, 命道臣犒饋.
九月. 匪徒大熾, 橫行郡邑, 掠奪軍器, 殺害官長, 驅迫士民, 勒令入道, 村村設包, 擧旗相應, 三南幷被其害, 列邑莫不崩潰. 至是賊鋒, 直犯安城竹山等地. 故上遣領官李斗璜成夏泳等, 各率所領兵剿捕之. 議政府啓言, “兩湖之間, 匪類猖獗, 其爲憂慮, 靡所止屆, 請以扈衛副將申正熙爲巡撫使, 節制諸軍, 以爲隨機剿撫之.” 上從之.
下敎曰: “民擾之起, 由於不勝貪虐之苦, 其情可哀. 故國家不忍加討, 專事撫摩, 今聞此輩, 所在倡亂, 鼓妖惑衆, 盜竊軍器, 攻城掠民, 坦無顧忌, 悖逆日甚, 此不可以良民視之者也. 今命特出師, 廓淸妖氛, 如該匪徒棄兵歸化, 各復其業者, 當免死, 若猶恃衆不服, 敢拒王命, 幷誅滅無赦.”
又下敎曰: “近日匪徒滋擾, 抗拒君命, 而稱曰義兵,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當此民志靡定之時, 又有何挾雜奸細之徒, 僞造文蹟, 串通匪類, 種種入聞, 極爲痛心. 嗣後如有此殊常之類, 或云密旨, 或稱分付, 而煽動民間, 脅制官長者, 立卽捕拿, 先斬後聞.” 砥平縣前監役孟英在, 率官私砲軍百餘名, 到洪州擒匪魁高錫柱等五名. 議政府啓言, 爲本郡縣監.
十月. 水原匪魁金鼎鉉安承寬, 南筏院梟首警衆. 上命改全羅監司李勝宇, 還任洪州牧使兼招討使, 備豫有方, 匪類不敢入境, 附近七八邑, 倚以爲重. 時法務協辦金鶴羽, 被殺於東徒, 忠淸五營領官廉道希, 泰安府使申百熙, 宗府派員金慶濟, 瑞山郡守朴錠基, 皆被東徒殺害, 恩津縣監權鍾億, 亦被東徒縛去.
上命以知中樞院事朴齊寬, 爲湖西慰撫使, 全羅監司李道宰, 兼湖南慰撫使, 宣撫使李重夏, 移拜嶺南慰撫使, 上有俾我赤子, 如脫虎口而入父母之懷之敎. 且有諭洪州牧使李勝宇書曰. “玆特授以諭書斧鉞, 爾其祗領, 勿孤予委寄之意.” 尋命特加一階, 以褒其仗義敵愾之功.
是時總理大臣金弘集奏言, “卽接日本公使來文, 稱聞慶府使探得前校理李容鎬, 前參軍尹甲炳, 矯旨煽亂, 實爲罪魁等, 因報請照法査辦爲辭矣. 悖類之出沒京鄕, 煽動匪徒, 聽聞可駭. 此輩行蹤, 今旣綻露, 亟令緝獲嚴査.” 又奏言, “前校理宋廷燮, 出沒京鄕, 矯旨煽亂, 幷請拿囚嚴査之.” 幷從之.
巡撫使申正熙啓言, “湖南匪擾, 去益猖獗, 而羅州牧使閔種烈, 始終堅守, 屹然爲砥柱, 請以種烈爲招討使, 右沿各邑, 使之節制, 專意剿制.” 從之. 又奏言, “天安前監察尹英烈, 牙山出身趙重錫, 召募三百名, 來赴陳前, 幷請差別軍官, 使之效勞.” 從之. 出陣領官李斗璜, 生擒木川細城山匪魁金福用, 官軍擊退公山諸賊.
是時海州匪類, 聚黨作鬧, 至犯巡營. 議政府啓言, “安藩守土之臣, 苟能懷綏彈厭, 豈致此變? 請先罷監司鄭顯奭.” 從之. 巡撫使申正熙, 請以黃海兵營砲軍, 使該將官, 率領赴援, 從之.
召募官孟英在, 行軍到洪州瑞石面, 殺賊無算. 敎導所領官李軫鎬, 與日兵大隊, 合勢進發, 到懷德砲殺賊黨. 召募官鄭基鳳, 捕獲細城山餘賊李熙人韓喆永等六十餘名, 幷卽砲殺. 領官李斗璜, 捕殺溫陽新昌等地匪類, 到海美, 見敵徒數萬屯聚, 攻其不意, 賊棄城四走. 遂整兵入城, 捕殺百餘賊. 又與參領官元世祿, 隊官尹喜永李圭植, 卽抵瑞山梅峴賊窟, 擊殺之, 餘黨奔竄. 又到維鳩, 捕得匪類千餘名, 覈其巨魁崔漢圭等殺之. 敎導所隊官李謙濟, 捕殺沃川匪類鄭元俊等, 獲得銃刀等物.
洪州軍官金秉暾李昌旭朱弘燮韓基慶等, 赴陣力戰死之, 幷命褒贈, 古阜郡守梁弼煥, 南原府使李龍憲, 被執不屈, 罵賊而死, 幷贈軍務協辦. 統衛領官張容鎭, 與壯衛陣及日本兵, 三路進兵於魯城烽燧峯下, 砲殺匪類, 追擊論山大村高峯兩處, 砲殺甚衆, 奪據賊屯, 餘賊奔竄湖南界. 巡撫使申正熙奏言, “賊徒聚散無常, 先鋒將李圭泰爲左先鋒, 領官李斗璜, 屢有戰功, 請差右先鋒, 使之分路剿討.” 從之.
十二月. 長興府使朴憲陽, 防禦有策, 賊徒累月不敢窺, 至是被執, 罵賊不屈而死. 全羅監司李道宰, 生擒賊魁全琫準, 押上市師. 羅州牧使兼招討使閔種烈, 發兵討破之, 綾州牧使趙存斗, 亦發兵捕獲殺之. 自上戮匪魁金介南屍于昭義門外, 梟成載植崔在浩安敎善等首于南筏院, 湖南左右道敵黨, 漸次就平. 各道諸賊之事, 難可盡記. 勅令, “南匪次第就平, 巡撫營撤罷, 出征將卒, 幷令軍務衙門節制, 使之不日剿捕.” 仍命遣軍務參議, 馳往日本兵官軍士及先鋒各陣, 宣問犒饋以來.
乙未三月. 匪類全琫準孫化中崔永昌等處絞. 四月. 流宗正卿李埈鎔于喬桐, 殺前承旨朴準陽, 前參判李泰容等. 是年秋東徒蜂起, 人心洶洶時, 有高宗柱田東錫者, 素以浮雜之類, 乘時煽動, 潛謀不軌, 欲先除開化黨人, 仍欲陰圖簒逆, 而以埈鎔王室至親. 故陰爲凶徒之所屬意. 及東徒敗散, 而宗株等, 凶謀難逞, 乃募集無賴崔亨植等, 暗夜刺殺法務協辦金鶴羽, 因欲行凶於當路諸人, 而皆以衛兵自隨. 故竟未逞凶. 至是捕其黨韓祈錫曺龍承等, 拷掠承款, 宗柱東錫亨植等, 幷處絞, 餘皆流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