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月十八日。 公生于文房里第。 幼有異行。 見鄰氓年老遭喪。 以爲榮喪而不爲哀慟。 公厲聲曰。 遭喪不哀可乎。 氓感悟。 遂抱公哀號曰。 常人之老。 不如班家之兒。 時年六歲。 聞者期以遠大。 七歲。 受小學于族兄古今堂。 已悟做人義。 讀不絶聲。 一日著新衣鞋。 與三從姪喆容往書堂。 洛濱有深塘。 喆容墜沒。 幾不能救。 公未暇脫衣鞋而直入水。 以手援之。 庚申。 移居于狐浦邨。 邨勢凋殘。 不可扶持。 公爲幹邨事一年。 以例俸植本。 取耗以資邨用。 邨人念公貧乏。 徭役分俵之際。 置公下等。 公曰。 我雖貧乏。 肯置名於諸君之下乎。 自居首等。 辛酉。 丁外艱。 不脫絰帶。 哀毁過節。 養偏親。 左右無方。 篤友二弟。 同㸑而不分門。 戊寅。 丁內艱。 哀毁一如前喪。 邨人沈石子捕魚。 公亦沈二石子。 邨人告魚滿。 公泣曰。 始爲養老。 今無逮矣。 遂令邨人分喫。 公儀象端嚴。 氣稟剛直。 人鮮接語者。 然濟以和平。 色笑可親。 臨事裁處。 規模縝密。 言論正直。 人有不可犯者。 晩得一子。 語婢僕曰。 自今而後。 吾無箠撻之刑。 汝等亦不宜作罪戾也。 乙酉。 張四未翁。 以訓長到洛濱。 一見甚愛。 同泛龍華而歸。 尋公幽居。 贈大歡一肖生而秀古道三難㸑亦同之句。 因請爲昏媾。 丙戌。 哭仲弟。 悲悼不自勝。 丁亥。 始逢郭俛宇。 公贈詩曰。 莫說春光晩。 猶存澗畔松。 俛公和曰。 願以絲蘿質。 附君千丈松。 其後遂以女妻從子正容。 戌子。 建齋舍於龍岡。 以爲齊㝛之所。 是歲。 識春亭亦成。 四未翁作記。 四未翁每聽公講論。 必許以疏通。 己丑春。 賑竆交貧族。 官有表稱。 公曰。 六行皆是盡吾道。 豈爲人云乎哉。 是歲。 移居菊洞。 愛其林泉。 自號觀泉。 庚寅。 居龍岡齋。 李晩求翁爲訪。 贈詩曰。 自慚崔石倫。 空和蕩陰歌。 辛卯。 居識春亭。 是歲。 重建從六代祖妣商山金氏旌閭。 壬辰。 子莊容加冠。 是歲。 與晩求翁遊京山山水。 甲午。 匪類縱橫。 公與玄昌兩邑地方官。 區畫捍禦之方。 而事竟不成。 會宗族設宴。 分其産物。 一以付大小宗。 一以置義庄。 輕裝移寓于居昌尋芳洞。 扁所居室曰管雲。 以見不出世之意也。 旅于芳洞。 故士友號曰芳旅。 癸卯。 宗黨以義庄餘物。 爲公建二水亭。 公自爲記。 是歲。 管雲亭亦成。 甲辰。 任家事於子莊容曰。 年少當家。 害於工夫。 然吾不得晩侍父母。 常抱至恨。 吾今老矣。 不欲使汝又抱此恨。 供養之道。 汝當竭力。 自是饌物。 雖豐厚而不以爲過。 乙巳。 與俛宇公發論于附近洞。 出若干物。 修契倣朱子社倉賑貸之規也。 丙午。 移于伽祚源泉洞。 丁未還于故里。 戊申正月二十八日。 考終于龍岡楸舍。 公讀書務求旨義。 不通不措晨夕。 誦四子書如出己言。 而尤深於論語中庸。 論理必先以行事爲先。 蓋得於論語。 而不知者以爲近於事功。 少治功令。 中年以後永廢不事。 亦不喜著述。 人有乞文。 以不文自處。 而實心固辭。 祭祀則前一日鷄鳴而起。 洗其汙穢。 正其衣冠。 靜處一室。 不接賓客。 牲需務豐潔。 以不得晩侍父母。 每省楸。 必爲痛哭而老益加慕。 撫宗族。 體祖先均視之意。 恩愛之加。 無遠近焉。 接人無親疎。 一以誠欵。 皆得歡心。 自奉有同貧竆。 而施與賑貸略無吝色。 嘗曰。 今之學者。 論理則離氣。 論氣則離理。 判爲兩物。 此專由於學之不熟。 熟則自有理會也。 又曰。 行不及文。 文有過行者。 吾視之如俳優。 遍交當世名碩。 而恒言吾所親者。 盡是貧寒之士。 平生善言論。 而皆合義理。 一無鄙俚。 常曰。 吾病在多言。 與我石成公圭鎬友善。 相有講磨之益。 愛育從子。 無異己出。 嘗抱從孫而戲。 因戒子姪曰。 毋忽於從先祖之事也。 甲午以後。 異學侵畔。 吾道益孤。 公馳書于知舊。 間擇邑子弟。 處明倫堂。 講明五倫。 欲扶聖道。 或曰。 戰鬪之世。 五倫有何用焉。 公曰。 不知五倫。 故有此戰鬪。 有五倫則無戰鬪。 鳴乎。 祐容旣著考終錄。 吾公正終之實。 足以證之於人。 然平日行治。 非慵拙所能編列。 乃記述若而條。 以告同志。 冀有以隨聞隨補云爾。 敎下三從姪祐容謹撰